刺激經濟 地方政府習慣性地遺忘農村

當下什麼事兒最令我們感到不安,心裏像揣了一隻上躥下跳的小兔子一樣?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是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場金融危機。翻開報紙、打開電視,各國政要們今兒組織經濟峰會,明兒參加圓桌會議,為的就是探討如何應對這場早就潛流暗湧、我們卻無法阻止其到來的危機。

在這個普遍聯繫的語境下,我國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所以中央政府出臺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來保護經濟能夠持續向前發展,自是因為"家有餘糧,心中不慌";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措施,拿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勁頭追加投資,開建項目工程,規模遠超預期。

錢從哪來我們不必關心了,現在已經有這麼一筆錢擺在這兒待用了。我們應該關心的是這筆錢的流向,它怎麼花,會花在哪兒?綜合各家報導,筆者發現有地方政府有兩個危險的傾向可能導致這筆錢的最後效果大打折扣。

第一個傾向是地方政府重視基礎建設,輕視民生投資。中央政府希望這筆新增加的投資重點用於民生,比如"國十條"第一條就是"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夠減少老百姓的後顧之憂,緩和窮富階層之間的緊張氣氛,繼而能夠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地方政府在市場經濟中也是一個利益主體,所以如何分配政府主導的投資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因為關係切身利益,所以地方政府立意顯然就沒那麼高了,無論冠以什麼名目,他們的大部分投資都是以促進當地GDP增長為直接目的的,說的再赤裸一點那就是為了政績。這從他們規劃的選擇中可以管窺一二,比如鐵路、公路、電廠、房地產等可以迅速拉動當地經濟並且在任期內就可以顯示效果的項目被放在了重點位置,相比之下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方面的民生投資只能叫人感慨聊勝於無了。

第二個傾向是重視城市建設,輕視農村工程。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重大隱患就是城鄉二元結構化,城市高速發展,農村雖然也有進步但卻一直在低處徘徊。要想解決這個矛盾,保證經濟持續發展,就得著手解決。"國十條"中數項政策涉及改善城鄉二元結構,中央政府將不少新增投資用於農村民生改善和醫療教育,就是這種考量在政府決策中的具體體現。

地方政府的規劃藍圖裡,大部分的投資卻都流向城市。這裡只要稍加觀察就可以看到政府部門對農村、對農民的習慣性遺忘,究其根本是"馬太效應"在作祟。農村經濟基礎薄弱,雖然有很大的上升潛力,但是要想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並非一朝一夕的工夫。而城市則因為這麼多年的積累,短期效果不容小覷。這樣,農村因為在二元結構下的天生弱勢地位,已經失去了先機。儘管此次地方政府在農村的醫療和教育方面,也有相當規模的投資,但是現狀仍然不能改變。

和城市相比,農村的落後不僅僅在於物質,而在於勞動力素質不高。農村一直處於經濟鏈條的下端,要想改變,政策就得向農村傾斜,就得持續增加農村的教育、衛生投資,不能只把錢投向看起來回報高的行業項目。因為只有勞動力素質提高了,農民才能有錢,才能把農村培養成一個巨大的市場,才能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健康平穩快速發展。此次增加投資刺激經濟是一個契機,如果地方政府繼續對農村習慣性遺忘,就算現在看起來一切都很美好,而最終卻一無所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趙紅信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