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感覺最好的是一份心靜、安靜、清靜和寧靜。(網路圖片)
最近的網上文字,提到美國華人的,反反覆覆就渲染一個感覺:他們壓抑,失落,生活在社會底層,(或他們那個白領階層的底層)他們終年穿著廉價的衣服,精神空虛,長吁短嘆。他們沒有融進美國社會,卻又趕不了國內的時髦。這樣的形象終究很讓人疑惑,不知道究竟是這群人出了問題, 還是美國這個社會虧待了這些中國精英。
其實,今天的北美華人社會地位與上個世紀早不可同日而語。相當一部分中國的最優秀人才在美國成為專業人士或商界人士,在專業上,社會地位上並不比別的族群差,甚至更好,不知抱怨從何而來。有的中國人耿耿於懷"主流社會", 就是在美國人當中,又有多少人擠進那個抽象的"主流社會"?絕大多數普通美國人在這裡生活了幾代,不也就是工薪階層,辛辛苦苦買房,供子女讀書,再享受日常生活的平凡樂趣?怎麼你這幾個中國人才來幾年,就咬牙切齒唸唸不忘人家的"主流社會"?不進入主流社會就不活了?斗膽問一句,在自己的祖國的時候,您"主流"嗎?
有人覺得國內的生活豐富多彩。仔細想想,國內的大城市裡,多少普通年輕人到週末也就是弄一些盜版碟來看半天,熱衷上網消磨時間,胡吃海喝胡侃, 看花邊新聞。社會表面的豐富掩蓋不了內裡的貧乏和虛空,高級的餐館娛樂場所縱然夜夜燈紅酒綠,誰都知道他們都是公款消費在支撐,是"主流社會"踐踏非主流下層婦女的地方。媒體雖然在爆炸式擴張,但是他們所提供的信息量和多元度與數量並不成正比。一位在上海做報紙記者的朋友說他有一種"自我強姦"的感覺。美國的媒體當然也有傾向性,但是,在美國,你盡可以看新華網,CCTV,人民網,可在中國安個衛星天線都是非法的。新聞的絕對客觀性從來是不存在的,但信息的多元化絕對可以為人的思考提供分析辨別和選擇的機會。
說到吃,對中國人來說是唯此為大的。大多數的中國人在國內的時候,也是要自己做來吃的,中午忙了,也就是一個簡單而又不盡衛生的快餐盒飯而已。誰有工夫每天吃各地名菜?在國內,雖然各地菜系都有機會品嚐,但美國更國際化,泰國菜,越南菜,墨西哥菜,韓國菜各有特色,價格也適中,只要放棄中國菜唯我獨香的狹隘心態,不時享受各國美食完全是一種惠而不費的樂趣。尤為重要的事,自費吃飯雖然沒有在中國時公款吃喝的闊綽,但內心是坦然自在的。
另外,名勝、文體設施、音樂會、圖書館和媒體都是公平的社會資源,是改變生活枯燥乏味的手段,和重新構建精神生活的途徑。參觀一個歷史紀念地,聽一次免費的音樂會,是否也是一種樂趣?並且,美國的歷史紀念地南北戰爭同等地紀念,絕無抹煞和歪曲。而不像中共把國民黨貶的一無是處,歪曲歷史。
美國社會沒有也不必偏愛中國人,但也沒有特別的歧視中國人。移民,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對過去的拋棄。這種拋棄,雖然不是決裂,但必須建立在接受所在國文化的基礎上,這並不涉及什麼民族自尊心問題。只有認同所在國的文化,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少點患得患失,心態才會正常起來。
有一次,照例討論到回國的問題,一個剛從國內回來的留學生同學很平靜地反問了我一句:"中國有什麼好?" 我佩服這樣的坦率。
網友跟帖
如果真的那麼慘,就沒有那麼多人賴著不走,也不會有那麼多偷渡客了。
好與不好,其實是心態,如果你沒有能力和一個正確的生活態度,你在北美混得不好,回到國內也不會好到哪去。
自己的家再怎麼破爛,畢竟還是自己的家。中國就是自己心裏的根。但是在中國我就看不到backchina的網站了。真搞不懂為什麼中國要封網。
國內的政府腐敗、貪污成風以及司法不公是眾所周知的。所以,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每個人的價值觀也不一樣。
有位來美打工仔寫的一副美中對比對聯:好山,好水,好孤獨; 真髒,真亂,真熱鬧。
在北美,感覺最好的不是吃穿,也不是工作,而是一份心靜、安靜、清靜和寧靜。
我感覺北美社會體系完善,對平民百姓來說,社會要公正、平等的多。沒有仗勢欺人,以權謀私,無法無天,騎在脖子上拉屎的事。只要你遵紀守法、埋頭苦幹,那麼,北美是個好選擇!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北美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