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真快,又到了過年時節。小時候盼過年,新衣新鞋、水餃和饅頭,好像都在時間的閘門後頭擠著,單等"年"節一到,便呼隆一下子奔到你眼前來。其實,所謂 "新",不過是拆舊改新的。一天天長大,過年的興趣也一天天淡薄。有時甚至想:誰發明的過年啊!讓人這麼累,這麼窮於應付;及至年紀到了奔"古稀",才明白,過年原是為了一個"和"字兒。
我們的先賢最重視"和"與"序",想盡一切辦法達到有序的和。過年過節,便是辦法之一。我們幾千年來,以農立國。春秋代興,耕耘收穫,天道與農事的和諧,成就家庭、社會、國家的和諧,不要"過河拆橋"似地詛咒曾經有過的"以農立國",以為那是落後的秩序。倘沒有"以農立國",全世界至今大約也沒有合適的曆法。不管是太陽曆,還是太陰曆,日月與農事的關係始終是曆法之本。有了曆法才會有"年"可過。
總結以往,有待來年,於是,"年"便裝滿了經驗、教訓,裝滿了渴望與幻想,成了一歲之中最有滋有味兒的日子。親情、友情、愛情,濃縮在一個日夜,讓你怎麼也過不夠。為了讓這一天過得豐富多彩,先賢們想了很多辦法,譬如吧,什麼叫"年",為什麼過年有那麼多講究?這就是一段勾人魂魄的故事。
說是有個怪物叫"年",總在那一天出來禍害人。砸東西、毀農具,偷糧食、吃牲口,人們害怕,就躲起來。你越躲,它越凶。每回,"年"都把村子折騰個底兒朝天,然後甩噠甩噠地走了。有一回,"年"又照例來折騰。黎明時分,它累了,躲在一戶人家的柴棚裡睡覺。細心的人們發現村子裡家家受害,唯獨此家安然無恙。這家只有一位老奶奶和一個小孫女,她們穿著紅衣紅褲,守著紅紅的灶火,灶火裡木柴噼噼啪啪地響著,安靜地過了一夜。人們恍然大悟,"年"這個東西怕紅、怕火、怕響聲。於是人們一哄而起,穿起紅衣紅褲,敲打著各種響器,舉著燈籠火把,喊著、叫著,在村子裡奔走。"年"嚇壞了,不知躲到哪裡才合適,便一溜煙跑了。於是,人們年年除夕"守歲",圍爐等待"年"的到來。第二天又彼此問訊、祝好,這就是"拜年"。
這個傳說充分表達了驅邪、祈福、迎祥的願望,應當是有曆法之前的事。
大約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我們出土的文化遺存中,有一處距今六千年的姜寨遺址,一個以老母親為中心的家族和合而居,火爐是有的,噼啪作響的木柴也是有的,而他們最愛好的顏色就是紅色,並且,他們已經會織麻紡葛了,這一切似乎都合於那傳說中的客觀條件。傳說黃帝創干支、作曆法,夏代的曆法已經相當完備,今天的陰曆便是夏歷的延續,以一月為一年之正月。
去年遭逢全球性經濟風暴,我們祈願金牛來,鴻運照,相信牛年一定會扭轉乾坤的。
(文章有所刪減)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辭舊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