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絳縣古稱絳州,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
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南北朝時,北魏置東雍州,北周明帝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 公元583年)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新絳縣自古地活民殷,古典建築馳名。古城原為「臥牛城」,只有南北兩個城門,南為嘴背為臀,東西天池為牛眼,角塔為牛犄角,唯一的南北大街為牛脊,左右62條巷為牛肋,寶塔為牛尾。古城不同一般州縣城制,拋棄了方城十字對稱中軸的格局,而是「臨川籠丘」因地制宜,街、樓、塔、園、寺、廟、碑,三關五坊,兩門62巷,皆依其自然,穿插其間就地而建,形成整體而活潑的建築群落。雖歷經一千四百餘年,受到各個時代的衝擊與潛化,仍然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形制,是一座唐代古州城,其豐富的內涵在城建、交通、文化、藝術、科學、建築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絳州大堂位居新絳縣城西高垣之上,新絳中學校內(原州署衙門內)。東西長29.20米,南北寬15.40米,佔地面積311.28平方米。現大堂內仍有四塊大型石質覆盆式蓮花柱礎可以炫耀唐代的輝煌。一千多年來,這裡一直是州府衙門的正堂,明鏡高懸,衙役吶喊,百姓有冤,可以擊鼓上堂,是非曲直,全憑知州的良心所栽。難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塊已碎裂成多塊的"魚兒跪堂石",意為魚兒喝水各憑良心。始建於唐,現存大堂建築為元代重建遺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歷史上,新絳文臣武將活動頻繁,文人墨客多有遺蹟 ,文物古蹟眾多。悠久的歷史為新絳留下了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名勝古蹟。目前,全縣已發現各級文物古蹟169處,其中舊石器遺址1處,新石器遺址22處,春秋戰國墓群2處,漢代墓群3處,其它名人墓葬17處,古建築64處,碑碣刻石32處。革命文物8處,古樹6處,化石5處,僅2.5平方公里的縣城就有各類名勝古蹟33處。全縣已發現和完好保存的文物高達205處。全縣現已公布縣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4處。號稱"晉國三城"的古絳州,不僅物華天寶,而且人傑地靈,從春秋以來,一直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1994年一月國務院將新絳縣列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古稱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