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那種一想到旅行就兩眼發光、血脈翻滾、起臥不安、茶飯不思的人,這毛病每年總會週期性地惡性發作兩三次。可惜我在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金錢和意志的時候,卻很難扔下兒子(或跟兒子一起)去做背包族。所以說火車旅行很適合我。
圖註:這一火車線路叫「海岸星光」(Coast Starlight)。
火車的速度比飛機慢,票價比長途大巴貴,但是相比飛機和大巴,火車旅行的優點就是比較舒適安全。
我坐火車穿越美國的兩次行程路線,剛好是個大T字。
第一次,是在春天沿美國西岸從矽谷的聖荷西(San Jose)到西雅圖(Seattle),歷時一天兩夜。同行的還有我兒子,他當時6歲。
在聖荷西開車送我們去火車站的親戚說:"我在這裡呆了這些年,還不知道downtown有這麼一個古老又漂亮的火車站。你居然在中國訂了火車票!"
火車是晚上9點出發的。車上的躺椅和飛機上的商務艙座位差不多,對於我們兩個小小身材的人來說,夠舒服了。
Amtrak 火車有兩層,上層乘客,下層是洗漱間、行李室和活動室。我們的車廂隔壁剛好是一個觀景車廂(Sightseer Lounge Car),某個天才的傑作讓透明敞亮的大玻璃窗一直彎到車頂上,讓人抬頭可以看到天空,頭頂上的玻璃令人愉快地沾上了些許飄過的(白色的)小鳥排泄物。
觀景車廂裡有兩排座位被別出心裁地設計成背對走廊且面向窗戶,乘客在這樣的座位上面向風景,讀書、玩電腦、聽音樂,或者行使發呆的權利。觀景車廂的下層是一個小酒吧,賣咖啡、啤酒、零食小吃。車廂的另一端是餐車,早午晚餐定時供應,需要預約。東西不貴,標準的美國餐,味道還行,但不是為品嚐準備的。
這一火車線路叫"海岸星光"(Coast Starlight),穿越美國三個州:加利福尼亞、俄勒岡(Oregon)和華盛頓,途經三藩市、洛杉磯、聖荷西、奧克蘭(Oakland)、波特蘭(Portland)、西雅圖等30多個重要城鎮。
沿途風景蔚為奇觀,南端是美麗悠長的太平洋海岸線,北端進入了俄勒岡州後就是連綿無盡的山脈、深谷、森林、河溪、湖泊。喀斯喀特山脈(Cascade Range)、死火山沙斯塔峰(Mount Shasta),還有威拉米特河谷(Willamette Valley)等都是著名的天然景觀。火車上有播音介紹沿途風景,不過那位美國大叔風雅慵懶的喃喃自語無法讓人接收什麼信息。
最不可思議的是第二天午飯的時候,火車在重重山谷裡越走越深,忽然,天空從陽光燦爛變成細雨綿綿,繼而雪花紛飛。隨著火車走出了一個山谷,忽然又是一片陽光燦爛;火車再走進一個深谷,居然又是茫茫的大雪紛飛,有的山谷雪深沒頂,皚皚白雪覆蓋了整個世界。
生長在廣州的兒子從來沒見過下雪,何況這樣一個下午的驟晴驟雪?小傢伙一路上就是歡快地忙亂著,誠心誠意地跟所有迎面碰到的人喊Hello,用自以為是英語的鳥語跟人家聊天。美國善良的大叔大嬸們常常跟他嘰咕半天才恍然明白這小子原來只懂一句英語,就是那句熱情洋溢的開場白"Hello"。
訂票的時候(每票價約100美元)在網上看到一些人抱怨說美國的火車是誤點大王,因為40%的路段是單軌,需要讓車,而且有時誤點不是按分鐘計,而是按小時甚至按天計。據說最近誤點情況已大有改善,但我們這次還是見識了。
按火車時刻表的計畫,火車應該在第二天晚上的9點左右到達西雅圖。我和兒子的目的地是加拿大溫哥華,Amtrak會安排聯運的過境客車從西雅圖送我們過去,預計在凌晨1點前到達終點。
可是火車在路上走走停停,到了傍晚乾脆一停就幾個小時(具體原因我們也懶得打聽,巴不得它在某個河谷裡、或者某個雪山裡困個三四天),結果是我們在深夜被大家用力搖醒,說是火車誤點時間太多,再坐下去不知要什麼時候才到達終點,只好在一個中途站全體下車,由火車當局安排,集體改乘大巴奔往終點。
當時睡意正濃,加上夜色漆黑,天寒地凍,我們根本就沒搞清楚下車的地點是哪個站。糊里糊塗地坐上大巴走了半夜,天剛亮時到了西雅圖,過了境,第三天早上9點才到達目的地。
原來28小時的行程花了36小時,而且中途還要集體"棄車潛逃",真經典!
所以說,在美國坐火車旅行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不趕時間。其餘的事情,就是享受樂趣。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親歷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