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什麼"烏紗帽"是當官的代稱

 2009-05-06 17:2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我們有時會看到反映官場百態的古裝電視劇,戲劇中常有當了官叫作"戴了烏紗帽",被革職的稱"摘去烏紗帽"的劇情。可是,為什麼烏紗帽被用來作為當官的代稱呢?

在早期的中國,並沒有"帽"這種稱呼,《儀禮》中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東晉成帝時,皇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用黑紗製成的帽子,叫做"烏紗帽"。後來,南朝宋明帝時,建安王劉休仁創製了一種用黑紗抽邊的半透明帽子,也叫烏紗帽。當時,這種帽子很快就在民間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而且無論官民貧富都可以戴,但這種帽子還未成為官職的象徵。

在《通典.禮十二》上記載:"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烏紗帽,並且成了官職高低的分別。根據文獻上的記載,隋朝文武官員的服飾有四種,而烏紗帽上的玉飾則顯示官職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級官員,玉飾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帶玉飾了。

不過,到了宋朝時烏紗帽的形狀有了改變。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大臣們在朝廷上交頭接耳,就下詔書修改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有一尺多長,並裝飾不同的花紋用以區別官階高低。如此一來,朝臣們只要腦袋一動,軟翅便會隨之擺動,皇上居高臨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時烏紗帽則成為官員的象徵。在《明史.輿服志》上載:"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便正式成了當官的代稱。而自明世宗開始,烏紗帽的雙翅也做了一些變動,翅的長度縮短,其寬窄也改變了,官階越高,雙翅就越窄,官階越低,雙翅則越寬。

到了清初順治皇帝入關後,由於收留了眾多明朝的降臣,為攏絡人心,就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著明朝朝服,並戴明朝烏紗帽。但等到清皇室統治權鞏固後,就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全改為紅纓帽。可是,至今人們仍然習慣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

所以,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而官員戴烏紗帽則起源於東晉,但成為"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是開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在宋朝修改後加上了雙翅,一直到明朝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當官的代稱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