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最遲在東晉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水盂,人們在使用中發現:用水盂往硯裡倒水時往往水流過量,於是出現了便於掌控水量的器物,這就是硯滴。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
古人對硯滴的定義比較模糊,易和水盂相混淆分辨不清。《陶雅》中說,有嘴的稱硯滴:【水丞,謂之水滴,又謂之蟾注】顯然,這裡把水盂(水丞)和硯滴混淆了。
《飲流齋說瓷》中說:【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龜滴,由來歸矣。古者以銅,後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像諸狀,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者則名曰滴,不名曰盂。】也是一個模糊概念,「貯水不多者」,既不準確也不科學。
硯滴是什麼,如何定義?——往硯中注水的各種造型的文房小器物中,有單獨的進水孔和出水孔,且水流細緩者謂之硯滴。
硯滴做工都比較精美,材質除金屬、玉石、瑪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在造型設計上也是窮其工巧,堪與後世出現的紫砂壺藝術相媲美,它們大都古雅別緻多姿多采,散發著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
硯滴為滴水入硯的文房用具,也稱水滴、水注。《飲流齋說瓷》:【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具體出現的年代已不可考。
宋趙希鵠《洞天清錄》:【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文中所說「古人」語焉不詳,但滴晚於盂則是不爭之實。
從傳世品和出土器物來看,硯滴的出現不晚於漢代,最早為銅製後改為陶、瓷、玉、石等材質,其樣式不定歷代均有創新,漢代硯滴多為龜蛇熊羊之形,古樸渾厚。
熊形玉硯滴,為一張口捲舌背有雙翅,右前肢托一靈芝呈蹲坐式的飛熊。其雕工粗獷,為東漢時器物,飛熊的傳說古代極多。
《武王伐紂平話》:西伯侯夜夢飛熊一隻來至殿下,周公解夢謂必得賢人,後果得賢人姜尚;當時姜尚正在渭水之濱垂釣,後因以飛熊指群主得賢臣的徵兆。
魏晉時除流行漢時熊形滴外,蛙龜等青瓷硯滴也較為流行,如:青瓷熊硯滴,仔熊右手捧食慾入口,左肢輕扶左膝,神情專注頂部有孔為注水口,與上器相比更加栩栩如生。
南北朝時期水滴以動物造型更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並有其他造型的硯滴;如青瓷棒槌形硯滴,其形狀頗像一條茄子,一端圓鼓上有雞心狀注水口,另一端為細管狀流,造型小巧別緻,器身刻劃卷枝紋,線條流暢自然。
從紋飾上看,為南北朝時的典型器物,唐代硯滴形制小巧造型別緻,除有瓷製品外還有銅製品,如龜形硯滴,造型為一龜口銜小碗,龜背有柱形鈕,龜甲彫刻精湛細膩,為唐代硯滴中的精品。
宋元之時瓷硯滴再度興盛,尤以龍泉窯燒造的硯滴最為新穎別緻,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魚形等。魚形硯滴,為一隻跳躍的魚形口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別緻魚身有刻紋。通體施以灰青色釉,為元代瓷硯滴中的精細之作。
明代瓷業高度發達硯滴自是爭奇鬥妍,歷代均有硯滴傳世,尤以宣德時器物別有風韻。青花鴛鴦形硯滴,為像生鴛鴦形,背上有圓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體以藍地留白技法裝飾,器型精巧胎白質細。左上留白地內青花楷書「宣德年制」。
清代硯滴以像生形居多作工精巧,青白釉蓮蓬形硯滴,其造型極為別緻;左邊一朵荷葉為水盂,邊堆塑螃蟹,內有孔洞通向右邊蓮蓬,蓮蓬有出水孔為硯滴。和兩件文房用具為一體前朝所少見,為清代早期器物。
在文房用具中硯滴傳世品較少,又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視,故收藏難度較大。
- 關鍵字搜索:
- 文房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