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將至,又到了月餅銷售的旺季。記者調查發現,今年的月餅似乎更便宜了。而導致國內月餅降價據說源於大洋彼岸。美國和歐洲,今年對中國月餅採取了不同以往的一些做法讓國內月餅生產商、經銷商頗感不適(9月17日中國新聞網、央視經濟頻道)。
今年出口月餅所面臨的質檢標準困局,不獨有潛在的"綠色壁壘"的影子
比如早在今年上半年,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驗局要求含少量肉類、禽類或者蛋製品成分的食品必須在美國檢驗機構或者經認可的國外食品管理機構監督下生產,否則不能進入美國。再比如,加拿大、西班牙等國要求進口月餅中不能含蛋黃,澳大利亞則規定月餅餡料中不得含有肉類;而歐盟對乾果類月餅中的黃曲黴素、日本對甜味劑、漂白劑、防腐劑也比往年有了更高的要求......
當然不排除其中有 "綠色壁壘"、貿易保護主義的因素,但很顯然,簡單化、一刀切地將當下已然呈現的月餅困局通通歸咎於"綠色壁壘",亦未免武斷和片面。
事實上,美國及歐盟等國的食品安全標準變化與調整,並非簡單針對於中國月餅、中國出口食品。比如,美國今年將出臺《食品安全加強法案》,將對聯邦食品、藥品、化妝品法做出70年來最為重大的修正。在該法案下,只要FDA有理由相信某種食品是摻雜、錯誤標籤的,就可以對食品進行行政扣留,扣留最長期限從30天增加到60天。而它的輻射與監管範圍,遠不止某國某類進口食品,而是囊括了所有的食品生產、流通領域。
至於某些國際性的食品安全標準高於現階段我國適用的安全標準(或曰標準差)則更是屢見不鮮。諸如歐盟對乾果食品中黃曲霉毒素B1的要求便遠高於中國現行標準,而國內規定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等安全標準也遠低於美國或歐盟等國的生產標準。
另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是,月餅中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的不確定因素很多;而據國內食品安全專家的推測,"對月餅餡料中的蛋黃的規定,估計跟三聚氰胺事件有關係"。
月餅行業最緊迫的現實命題
由此可知,今年出口月餅所面臨的質檢標準困局,不獨有潛在的"綠色壁壘"的影子,但更多的卻是一些較中性的技術性因素:如對食品安全的認識深刻性、全面性等的顯見差異,現行質檢標準差問題(因為一些國家對食品安全標準的調整與提高,可能造成此標準差進一步擴大),還有對待食品生產加工環節"不確定因素"的微妙差別(既無法證實也無從證偽,一方的態度可能是暫且容忍,另一方則可能是拒絕與迴避)。
除此之外,早前某些涉及食品安全隱患的公共事件所導致的不良後果和負面影響,也或多或少施加著"心理作用"。
觀諸國內的月餅行業,其所面臨的發展困局遠非出口領域的"綠色壁壘"所能掩蓋。自南京冠生園曝出"陳餡事件"後,雖經多次專項治理且相關食品安全監管法規接連出爐,但仍未完全斷絕類似食品安全隱患的生發空間。衛生不達標的小作坊、地下工廠粗製濫造的"三無"月餅仍不在少數。
前不久,浙江工商部門檢測顯示,月餅合格率僅為80.4%,不合格產品普遍存在防腐劑-苯酸超標、菌落總數超標等質量問題。據中國商業聯合會近期對網上銷售的月餅產品抽樣調查發現,網上月餅有40%左右在食品安全指標上存在問題,最嚴重的有害指標超標達1000倍。同時,網上月餅還存在一些假冒名牌和三無產品的現象。
除了質量安全隱患,月餅行業的現實之困還表現為:產業鏈條的鬆散和脆弱,盈利模式的陳舊與單一,及產品創新能力的嚴重不足等。
相當長一段時間,圍繞過度包裝、片面奢華追求等營銷理念上的劍走偏鋒,在表面攫取短期暴利的同時,卻嚴重損害了行業公信力與美譽度,窒息了對產品核心品質、內涵(本應是重點)的改造、挖掘和升級動力與空間,而當相關行業政策取向與大眾消費理念稍有轉變,即可能出現行業性的發展困境與生存尷尬。
顯而易見,在市場環境瞬息萬變、消費趣味日漸精細、品質與食品安全要求益發嚴苛的今天,對以上問題的破解和超越,才是整個月餅行業最緊迫與核心的現實命題。
註:《中國人談中國》的文章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月餅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