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當《建國大業》巧遇《大江大海1949》

 2009-10-03 02:0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由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執導的《建國大業》在內地上影僅三天,據說票房收入就突破1億元。與此同時,旅居香港的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女士創作的《大江大海1949》在臺灣出版,一時間,洛陽紙貴。

一個是大陸中影集團老闆,一個是臺灣名作家,韓三平與龍應臺,原本互不相識的兩個人,原本有著不同情感歸屬和歷史記憶的兩個人,卻因1949而"巧遇",基於同一段歷史,前者導演了《建國大業》這部商業大片,描摹共產黨如何奪取政權,後者則通過史詩般的巨作《大江大海 1949》則細數了當年無數中國人的生離死別。

《建國大業》與《大江大海1949》恰如一個硬幣的兩面,是同一歷史事件的兩個不同角度。"一將功成萬骨枯",《建國大業》意在吹捧那功成的"一將",而《大江大海1949》悲憫的卻是那"萬骨枯"。

能把兩部作品扯到一起的,是同一時間,不同角度下的同一事件。事實上,兩部作品從人文、藝術、史實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是沒有可比性的。

首先,"建國大業"中的"建國"一詞,就有諸多學者認為不合國際法理。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遠的不說,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包括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均繼承於之前的中國政府,法統不可割斷。中國政府根據100年前的中英租借條約如期於1997年收回香港主權,也體現了這一精神。所謂"建國"實指"建政"或"組閣",即組建新的政府。即將到來的60年大慶,標準說法是"(慶祝)中共成立六十週年",不可以說成"建國六十週年"。一個國家,從無到有,謂之"建",政權更替,謂之"組"。一個新"建"的國家,是需要從頭申請,批准後才能加入聯合國的,更別奢望雄踞常任理事國之位了。倘若我們的國家是新"建 "的,"中華民國"豈不成了正統?正因為我們不是新"建"的一國,我們的國家早就存在,所以,臺灣海峽對岸才有一批人天天嚷著要"建國"。我們切不可把兩者的位子搞顛倒了,不然將來會有皮扯的。事實上,宣傳主管部門,早就有一個指導性意見,建議不要用"建國"等字眼。從國際法的角度考慮,這個建議是正確的。

其次,建國大業的內容了無新意,如炒冷飯。60年間,動人的故事多的去了,奈何投鼠忌器,難有突破。拍個"春天的故事",表現一下中國人怎樣解放思想,走出泥淖,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嘛。"三大戰役"拍了一遍又一遍,也沒見誰拍出新意來。難道中國人天生就愛以喜劇的心態看"兄弟鬩於牆" 的故事?

有人認為,龍應臺的《大江大海1949》是一部為"失敗者"及其後代療傷的書,在香港大學舉行的全球首發演講會上,有人建議龍應臺將這部書也獻給"勝利者的後代"。老實講,我沒有覺得我是"勝利者的後代"。因為內戰根本沒有贏家!三年內戰,不過是一場無比巨大的人間悲劇,兄弟鬩牆,徒利外人爾!

中國人絕對不會忘記"南京大屠殺",更不該忘記,當年"長春圍城"時,一個百姓都不放出城,致使幾十萬手無寸鐵的普通百姓活活餓死,這豈不大致相當於另一次的"南京大屠殺"?整整三年的內戰,該是多少次"南京大屠殺"?當勝利的國軍軍官,看著四平大街上堆滿的解放軍屍體時,有國軍軍官哭了。僅僅一年後,當勝利的解放軍打掃長春的戰場時,聽說也有戰士哭了。中國人相煎何急?

無論勝利後中共領袖如何興奮,也無論失敗後的蔣氏父子如何沮喪,都不能掩蓋幾百萬中國軍人還有普通百姓淪為雙方內戰的炮灰這樣一個歷史的真相。戰爭是無情的,戰火射殺的是自已的同胞,撕裂的是百萬家庭,留下的是殘缺的家庭、離散的骨肉。

當內戰勝利的一方慶祝勝利時,請別忘了,我們也同時在慶祝這個國家的分裂。一戰內場,中國從此一分為二,如果我們不懂得反思,我們的後代就會重蹈覆轍。我們應該用傷痛的故事,警示我們的後人,用更智慧、更民主的方法,解決內部的爭端。

這警示,不獨是給哪一邊的,而是給海峽兩岸,全球華人的!

向所有被時代污辱、蹂躪、踐踏的人們致敬!

--摘自龍英臺《大江大海1949》一書扉頁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讀者推薦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