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文體局文物普查時,在東瀚鎮萬安村發現一座明代烽火臺。500多年過去了,這座烽火臺依然像一個手持長矛、披掛甲冑的衛士,威嚴矗立在山頂,守護著身後的古城......
海峽都市報報導,70歲高齡的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員王振鏞現場考察後說,這是福建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烽火臺。
福清文體局文物普查負責人毛胤雲說,發現這座明代烽火臺非常偶然,"當時我們正在海邊漁村考察萬安古塔,當爬到古塔最頂樓時,發現對面山頂有個石頭壘起的‘碉堡',從遠處看,這些石頭挺光亮的,好像剛堆上去不久。"
民眾不知它來歷
敏感的毛胤雲向當地村民打聽詳情,但村裡最年長的村民都無法說出它的來歷。毛胤雲於是雇了一個放牛的老農,沿著崎嶇的山路往山頂爬。"到了山頂,我被眼前這個古老建築驚呆了,這是一座保存十分完整的烽火臺!"毛胤雲說。
福清史料曾記載,明代,福清屢遭從海面來的倭寇襲擊,當年為了抗擊倭寇,按"五里一墩、十里一城"在沿海建造海防工事。史料稱在福清海岸沿線共建造27座大小不一的烽火臺。
前三座不如這座
福清文體局在以前的幾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僅在江蘇江陰鎮下石村發現一座明代烽火臺。在第三次普查中,在福建陸續發現沙埔錦城村煙墩兜自然村、西山村以及新厝鎮雙嶼村過橋山等另外三座明代烽火臺,但規模和保存都不如東瀚鎮萬安村這座烽火臺。
宅山頂上的這座烽火臺為覆斗形結構,用塊石壘筑而成,頂部呈長方形造型,烽火臺的煙墩高為5米,底座各邊長約12米,頂部開口各邊長約8米。頂部用於點火的灶坑長2.3米,寬0.65米,深0.5米。烽火臺的煙墩只有東西側石塊塌陷一小部分,其他主體包括旁邊的灶坑都保存完好,就連依附煙墩旁的營房和草料房還留有部分牆體。
"就在這個烽火台上,當年肯定有三至五人在這里長年值守,一旦發現海面上有不明船隻進入,白天燃放狼煙,夜晚點火或鳴炮示警。"毛胤雲說。
為了得到權威印證,毛胤雲專程請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員王振鏞,一起對這座烽火臺進行詳細考察。"這座烽火臺的發現對研究明代海防工事、福建抗倭史都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王振鏞說。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最大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