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飢餓人口突破10億 糧食安全形勢嚴峻
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16日至18日在羅馬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舉行。這次會議表明,解決人類生存最基本的吃飯問題依然任重道遠,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糧食安全形勢尤其嚴峻;發達國家應兌現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承諾,而發展中國家更應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世界飢餓問題愈發嚴重
本次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是在進入21世紀後,世界飢餓人口的數量並沒有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而減少,反而在今年突破了10億大關的背景下召開的。
世界糧食計畫署執行幹事施林在峰會期間帶著一個紅色的杯子並解釋道:世界上每6個人中,就有1個人明天不知道該往自己的杯子裡裝什麼食物。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迪烏夫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全世界每6秒鐘就有1個兒童死於飢餓。
聯合國2000年確立的千年發展目標承諾,到2015年將全世界的飢餓人口數量和比例減少一半。然而,糧農組織的報告指出,世界上飢餓人口的數量在過去10年中一直處於增長態勢。現在距離千年發展目標設定的時限僅剩6年,但今年全世界的飢餓人口比2008年增長了1億,而絕大多數飢餓人口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據糧農組織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將突破90億,屆時糧食產量必須提高70%,才能滿足人們的吃飯需求。如果要確保人類的子孫後代不必為尋找裝滿杯子的食物而殫精竭慮,全世界現在就要加倍努力。
多種因素造成飢餓問題
在過去10年中全球糧食產量總體呈增長態勢,然而飢餓人口卻在不斷增加。那麼箇中原因何在?
分析人士認為,糧價高企是重要原因之一。由於發達國家大力開發生物燃料和商人進行糧食投機,世界糧食需求持續攀升,世界糧價從2006年開始一路「扶搖直上」,許多國家無力滿足國內糧食需求。2008年,以糧食供應短缺和糧價不斷攀升為特點的糧食危機在全世界凸顯出來。
當糧食危機的烏雲還未完全消散,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又接踵而至,使得全世界糧食安全狀況再度惡化。
此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走向深入,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容易受到國際市場變化的影響。很多貧困國家在過去10年中越來越依賴糧食進口,進而忽視了對自身農業的投入和發展。
同時,發達國家提供的農業援助的減少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糧食不安全狀況。糧農組織提供的資料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農業援助佔發達國家官方發展援助的比例長期處於下降態勢,從1980年的19%下降到2006年的3.8%,近兩年才回升到5%的水平。
氣候變化也阻礙了世界糧食增產。氣候變化不但會造成持續高溫、降雨不規律、極端天氣頻發等現象,還會加劇水資源緊張,並導致病蟲害的增加。所有這些都有害於農業生產。糧農組織警告說,如果全球平均氣溫提高2攝氏度,非洲、亞洲和拉美地區的潛在農業產出將下滑20%到40%。
共同努力才是應對之策
面對嚴峻的糧食安全形勢,尋求應對之策是全世界的當務之急。
各國領導人在峰會首日發表了共同宣言,強調發達國家履行官方發展援助承諾至關重要,發達國家應扭轉農業援助比例長期下滑的態勢。
觀察家們指出,雖然迪烏夫表示自己對於峰會的成果感到滿意,然而此次峰會並沒有人們期待中的那般「盡善盡美」。大會未能就迪烏夫力推的2025年全面消除飢餓的時間表達成一致,他本人對此也表示遺憾。此外,宣言雖然確認將提升農業援助比例,但沒有說明比例的回升目標。
此外,富國領導人「大面積」缺席此次峰會,也使人們對扭轉世界糧食安全狀況的前景多了幾分憂慮。
毫無疑問,在農業領域進行持續而有效的投入是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發達國家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各項援助固然重要,然而面對發達國家在援助方面往往是「口惠而實不至」的現實,發展中國家必須自力更生,重視對農業的投入。
除了確保足夠的投入之外,加強農業研究以提高農業生產率、加強國際多邊合作、建立運作良好的多邊貿易系統等措施也是實現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各國領導人在宣言中確立了「全球可持續糧食安全羅馬五項原則」,力爭採取雙軌制:一方面在短期建立有效的社會安全網和社會保證體系,另一方面著眼於中長期提高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水平,最終實現糧食安全。(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全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1LU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