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外交休兵保邦交? 自欺欺人

 2010-01-03 09:1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雖然馬政府認為外交休兵帶來兩岸關係和緩,但迄今情況顯示,臺灣在無邦交國家想提升實質關係,以及想多爭取一點國際空間難度仍高,因為只要涉及主權問題,中國絕不讓步。

馬政府上任後,單方面宣示外交休兵,但中國從未正面回應,北京的對臺政策,仍不脫「軟的更軟丶硬的更硬」盤勢。對此,國際社會「旁觀者清」,倒是臺灣自身「當局者迷」。

「軟的更軟」,是要鬆懈臺灣內部自身對來自中國的威脅與警覺,這也是臺灣的嚴重危機。「硬的更硬」,則是中國對臺政策「一中」原則不鬆動。硬到什麽程度?可從中國官方文件或正式講話至今都沒有出現「外交休兵」名詞的細膩政治指標得見。只因「外交休兵」名詞本身就含有對等及兩個主權「國家」的意義,中國避用「外交休兵」。

外交休兵政策確曾引發國人對提升臺灣與無邦交國家實質關係,以及爭取國際空間有不少想像空間,但真實情況卻令人大失所望。過去有學者剴切向馬政府建議,應於若干具潛力的國家增設駐外館處,包括伊朗丶從廢墟中站起來的伊拉克丶中亞第一大國哈薩克,還有非洲的埃及丶肯亞丶迦納。然而外交實務顯示,「中國因素」障礙仍在,上述增設外館的好意見,外交休兵之後仍辦不到。

外交實況反映,不是不想增設駐外據點,而是相關國家政府顧忌中國仍深,擔心若與臺灣交往會激怒中國。類似情況也發生在東協成員國柬埔寨丶寮國及緬甸,臺灣希望爭取設辦事處,但進行不順利,癥結都出於中國因素。

外交休兵過度樂觀,誇稱保住了廿三個邦交國的關係;但實質上臺灣邦交國迄今不乏政治立場鬆動的現象,只是中國現在不拿。北京現在未下手襲奪臺灣邦交國,是考量符合中國國家利益,不能逕自解讀是呼應外交休兵。

臺灣現有邦交國多無重要礦產與資源,中國搶下後既沒領務,也無經貿關係,實質關係很難發展,唯一影響就是中國需拿錢幫助這些國家;這種關係比起兩岸關係,哪個重要?北京的盤算可精得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