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昭寺壁畫

 2010-02-03 11:0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雕塑、壁畫、雕樑彩繪是大昭寺建築藝術的一大特色

大昭寺,位於拉薩臥塘平原的中心。始建於公元七世紀中葉,藏語稱「覺康」,意為釋迦牟尼佛殿,全稱是「日阿薩出朗祖拉康」,意為「羊土幻異寺」,其別名又稱「四喜奇幻寺」。傳說初建大殿時,天眾、龍眾、歌眾、夜叉四者皆大歡喜,故得名。其建築是以天竺那蘭陀寺和毗訖羅摩屍羅寺為模式所建。

雕塑、壁畫、雕樑彩繪是大昭寺建築藝術的一大特色,為大昭寺披上了絢麗的濃艷盛裝。

大昭寺壁畫,以建寺初期寺壁上所繪的難以數計的苯教、佛教題材和傳奇中所表現出的各種事跡以示莊嚴而著稱於世,這些題材包括佛、菩薩、聲聞像、佛本生經變相、高僧大德、教派祖師、讚普王統等。同時此時期已出現了源自苯教神靈崇拜並已趨於佛教密宗繪畫題材的繪畫形式。

大昭寺主殿一樓的四壁繪有「釋迦牟尼八相圖」、「文成公主進藏圖」、「歡慶圖」以及大量顯密二宗佛像及觀音像等壁畫。

二樓的「曲結竹普」殿,意為「法王石窟」,呈正方形,牆面約五十平方米,殿內壁畫以大型「蔓荼羅」圖為主,周圍布以眾佛及「護國藥叉」、「金剛薩垂」、「綠度母」、「葉衣母」等密宗圖像,圖案紋飾和造型參差錯落,各具姿態。黑色的底牆上畫面色彩濃烈,顏色單純,主要以平塗的手法為主,以鐵線描線勾勒,具有形式多樣,組合變化豐富,造型語言獨特等特點,畫面顯得深邃、神秘,更烘托了「法王石窟」的神秘氣氛。

大昭寺主殿二樓迴廊也繪有一批精美的壁畫,呈現佛教繪畫初來藏地的古樸本貌。壁畫題材均是佛教內容,如「文殊」、「觀音」、「龍女」、「火救度母」等,構圖均衡飽滿,色彩厚重、樸拙,尤其注重人物優雅姿態及身段的塑造和豐盈袒裸肢體的精確描繪,並襯以大面積沉著的紅色基調,使生動自然的人體突現出來。畫中人物多穿短圍裙,類似東方亞熱帶地區裝束。尤其在對女性的刻畫方法上也受到南亞造型的影響,如東壁上的「觀世音」,幾乎全裸站立,上身向左傾斜,隨著腰和臀部的曲線下身自然向右轉動,以極其洗練的筆觸,將人物表現得準確生動。

大昭寺壁畫準確地掌握人體的結構比例,善於利用人物動態的體勢美、各種飾物道具的裝飾美來表現與襯託人物感情、神態。同時,構圖別開生面而獨具風采,色彩以紅、黑為主,人物景物則以冷色或中性淺色表現,白色是常用的主色,金在壁畫中則難以看到,僅在描繪人物的衣飾、冠戴時運用了極為精彩的立粉描金技法,是其獨到之處。大昭寺壁畫就其表現的題材、內容、構圖、設色、技巧應是藏傳佛教繪畫早期最具代表性的雛形。從大昭寺的這些作品中足以看出在吐蕃時期藏族繪畫藝術已有一定的基礎。
大昭寺壁畫:大梵天

大昭寺壁畫:大梵天

菩薩像

據藏史記載大昭寺初建時,赤尊公主即從尼泊爾請來大批繪塑工匠參與壁畫和雕塑的製作。從大昭寺壁畫藝術中可以看出藏傳佛教繪畫早期的表現形式和風格都較多地受到外來文化影響,主要是受印度、尼泊爾畫風的影響,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民族風格。畫面整體格調與印度、尼泊爾古代佛教繪畫相一致,這種富於內在魅力的藝術風格曾隨著佛教的傳入在藏地廣為流行,並形成在藏地的第一次梵式風格流播高潮。

大昭寺壁畫畫面均繞殿堂或迴廊布局,或根據內容需要用線條、圖案將畫面分割成若干單元,每個單元表現一段相對獨立的內容。若干單元表現一個完整的佛傳或佛本生故事。每個獨立單元畫面中心突出部分是佛、菩薩主像,兩旁都坐或立有對稱的菩薩像或弟子像。

此幅菩薩像基本呈裸狀,神態含蓄,體態婀娜,身著珠寶八飾,頭稍右偏,眼瞼下垂、兩手持物上舉,呈遊戲坐姿於蓮花台上,背飾頭光、身光,顯得活潑端莊、美麗嫵媚。兩旁各站立一呈S形富於動感的弟子像,在動勢中求得穩定,大昭寺壁畫準確地掌握人體的結構比例,善於利用人物動態的體勢美、各種飾物道具的裝飾美來表現與襯託人物感情、神態,更增添了主尊菩薩(度母)的婀娜嫵媚之態。畫面的上端和中下部有許多組並排的小菩薩像、供佛仙女、坐靜龍女等坐像,其動態各不相同,裸露的上下肢體及胸部、腰身、臀部造型優美,且相當生動準確、簡練概括。顏料多為礦石色,色彩以平塗為主,間以分染,線描功夫很高,多以鐵線描勾勒,給人以古樸、厚重、凝練之感,堪稱是吐蕃時期的經典之作。
大昭寺壁畫:菩薩

大昭寺壁畫:度母

度母像
度母,梵音作「多羅」,藏語稱「卓瑪」,亦稱 「救度母」、「救度佛母」。藏傳佛教密宗依救度八難而定的一類本尊佛母。傳說為觀世音菩薩化身的救苦救難本尊。依身色、標誌、姿態不同,分為二十一度母。據《大日經》記載,這二十一度母都是從觀音的眼睛中變化來。身色有白金色、藍色、綠色、紅色、白色等。度母因身體冰清玉潔,具備相好莊嚴,語言悅耳動聽,如迦棱頻迦鳥;意識精深博大,洞悉一切,深受信徒喜愛,而最受人尊敬和最常見的是白度母和綠度母。

亦說在一個名叫多光的世界,度母曾經是一位國王的公主,名叫慧月。她立下誓言,用女人之身成等正果。自此定功圓融,解脫了許多有情;在如來上師的面前,發誓拯救眾生脫離災難,故有「救八大難」之稱。她象徵諸佛之法力與尊嚴,尤其象徵用女人之身成佛;膚色象徵成就智慧;法器象徵將眾生救拔於輪迴。總之,她是一切摩羯及灌頂之神。二十一度母從另一方面體現其事業的成就法。如修念此尊,無論做何事,迅速成就。特別指出的是,自從她向世尊與觀音發願菩提心的時候起,法緣深厚,故福力廣大,善瑞非凡。

丹瑪天女像(大梵天)

丹瑪天女(大梵天),又稱梵王天、梵天、梵王、梵童子、世主天,娑婆世界主。音譯為摩訶梵、梵摩三缽;意譯為清淨、離欲。其位於色界初禪天之第三天。大梵天以自主獨存,謂已為眾生之父,乃自然而有,無人能造之,後世一切眾生皆其化生;並謂已盡知諸典義理,統領大千世界,以最富貴尊豪自居。爾後婆羅門以大梵天為最尊崇之主神,亦是印度萬神殿中最重要的神靈之一。

但在藏傳佛教中經常見到的梵天被表現為一位白色的名叫白梵天的護法神靈。雖然在神巫的儀式中伴隨了一些源於印度的宗教觀念,但他還是表現了屬於誓願系的古代西藏土著神靈許多個性特徵。

此幅丹瑪(大梵天)壁畫繪於大昭寺二樓密宗護法神殿,壁畫採用藏語稱「那孜」的特殊表現技法,即藏傳佛教繪畫藝術中以墨色為勝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以黑色為底,用純金為色勾勒後再畫龍點睛地點綴少量色彩,或象徵性地暈染出人物景物的主要結構和明暗。這類黑底壁畫大多採用中心構圖法,即以一尊神佛像作為中心主尊像,以較大的造型體量、醒目的色彩、誇張的造型語言和精細的描繪突出表現。畫面整體特徵呈現出神秘深邃、神聖典雅的主題,並具有張馳有序、主體突出、生動活潑的視覺效果。

此幅丹瑪神靈造型身色如同一萬束月光發出的白光,生有一面三目二臂。右手持如同天高的水晶長劍,左手持裝滿珍寶的平盤、如同太陽光般的神奇光繩套和縛有旗幟的長矛。髮髻上戴有白海螺。身飾天界珍寶,穿金盔甲,盔甲上有孔雀翎毛尖頂,並有摩羯形飾品,騎一匹膚如金色的寶馬,快如雲彩,馬身上綴滿了用天界寶石製成的所有馬飾。梵天勇敢智慧,身形非常漂亮,呈慈祥平和面相,並能用他的第三隻眼洞察三界,護衛眾生。

吐蕃武士像

古代的吐蕃王朝是一個軍事帝國,軍隊兵強馬壯,英武善戰,鎧冑精良,人馬多披鎖子甲,有的週身僅露兩個眼窩,勁弓利刃常不能破。武將的頭盔形如寶塔,有花紋、魚鱗等裝飾,戰士頭盔上常裝飾三隻彩旗或鳥羽,以表示出生年月。吐蕃讚普舉行儀式和打仗出征時的將士們皆著紅色服裝。藏族人認為紅色是權力的象徵,是英勇善戰、鬥智旺盛的刺激色,並以紅色為尊。在《白史》中也談到「……總之讚(凶神)和讚普的服裝、宮堡、頭巾及戰旗都是一片紅色」。讚普史臣及左右官員皆以面塗紅為威嚴。這與藏族原始「苯」教的殺牲血祭習俗相關。吐蕃時期的軍人服飾,據《新疆木牘》說:「魔鬼交給賽勒花色上衣一件,白色黑皮裝一件,羚羊皮上裝兩件,綾緞面皮襖一件,羚羊皮上裝一件,下裝一件,新舊絲巾各一條,絲帶五條。」由此可知讚普時期藏族男子的服裝是長袍之上套著氆氌、皮類、錦緞相飾的無袖上衣,也著皮類等做成的半月形布裝以及下裙或短裝、緞面下裝、頭纏絲巾。參加征戰之時,身著甲冑手執兵器。「受王之記牌、盾牌、帶劍套、平箭、弓弦、柄、石囊、石簧、箭袋」等是當時所使用的武器。吐蕃時期,自將帥至士兵都有一整套服飾規定,可謂佈署嚴謹,甲仗整肅。

此幅大昭寺吐蕃時期的壁畫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一員吐蕃虎將雄強威猛、神態莊嚴、大氣凜然的英雄形象。他頭戴插有鳥羽的頭盔,全身披甲,左手緊握長劍,右手持挂有軍旗的長矛,軍旗中的獸形圖案象徵著所向披靡的威猛、智慧之光的指引和護衛。身形魁偉、高大、彪悍;神情全神貫注,緊閉嘴唇,富有特徵的鬍鬚顯示出久經沙場的幹練從容;圓睜的雙目凝視前方,似有劍撥弩張、千軍待發、戰無不勝、氣吞山河之勢。武士頭後的圓形頭光,則又諭示著作為藏傳佛教信仰的慈悲、智慧、和諧哲理對藏地文化的深刻影響。

(文 格桑益希 攝影 陳宗烈)(據《西藏人文地理》)


 

来源:新三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