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立國的國家。農村過去無曆書(日曆、月曆之類),年畫作坊入冬先印「春牛圖」,圖下畫一芒神(一童子模樣者手持一短鞭,俗稱句芒,象徵春臨)依一臥牛身旁,手托一 「春」字。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節氣月日表,及「流郎詩」、「地畝經」等。供農民耕作時,按圖上節氣務農。
宋劉克莊詩:「今年臺曆無人寄,且看樹翁壁上圖」 。
《春牛圖》又名《芒神春牛圖》。《清嘉錄》:蘇州新年「城中圓妙觀尤為遊人所爭集。賣畫張者聚市於三清殿,鄉下爭買芒神春牛圖。」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到了農耕時節),在中國古代曆法中,把立春叫作打春。在這一節令的慶祝中,牛便成為吉祥物。據歷史記載,先秦時期,立春之日,天子要率領群臣到東郊迎春。到了漢代,先在臘月置上六頭牛於國都門外,並由耕人伴之,以示黎民們勤於農耕,勿誤天時。
後來,耕人演變成司掌萬物萌生的芒神,牛的模型或真牛均被加以彩飾,參加豐富多彩的迎春活動。北宋時,在立春的前一天,京城開封府要向皇宮進獻春牛 (土牛),各重要衙署也置春牛(土牛)於衙署門前,以示各級政府重視農耕。到了立春之日的凌晨,將置於皇宮及政府各衙署門前的春牛打碎,稱為「打春」。市民爭搶被打碎的春牛殘片,抱回家中,成為祛病、宜蠶、祈求豐年的吉祥物。
為了掌握農時和擇吉之用,立春前很多人家都會在市場上買一本農民曆書,此書便有「春牛圖」。裡面同時包含了選擇吉日良辰的資料、神佛誕辰、流年十二生肖運氣,每日沖煞、每日胎神佔方、每日凶時與吉時及每個節氣種植漁撈的內容等等。自古至今,它就是一本老百姓每日生活的指導手冊。
而每一本農民曆書中都有一張圖,圖上畫著一隻牛及一個人,這就是春牛圖,春牛就是土牛,乃是土製的牛,古時候於立春前製造土牛,好讓文武百官在立春祭奠中綵杖鞭策它,以勸農耕,同時象徵春耕的開始,而圖上所畫的人就是芒神,芒神又叫做句芒神,他原本為古代掌管柭木的官吏,後來作為神名。在古時候, 春牛和芒神是迎春勸農儀式上必備的東西。
古時用綵杖鞭打春牛的儀式,牛身高要四尺,象徵四時,牛頭至牛身尾處長八尺,以象徵八耳,尾巴長一尺二寸,象徵十二個月,這種規則每年都一樣。至於牛頭、牛身、牛腹、牛角耳朵、牛膝脛、牛蹄的顏色依年干支及立春的干支之不同而每年不同,分別是青、紅、黃、白、黑等五色,各依每年干支屬性五行的不同而決定它的顏色,屬金則為白色,屬木則為青色,屬水則為黑色,屬火則為紅色,屬土則為黃色。
而芒神身高為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三百六十五日,每年都相同的,至芒神是年老或年少也因年支的不同而不同,據說屬於子印牛酉年,芒神的臉是少狀模樣,屬於醜辰未戌年,芒神的臉是童子的樣子,而屬於寅巳亥年,芒神的臉是像老人的樣子。又如芒神的衣服與腰帶的顏色,也因為立春這一天的日支之不同而不同, 分別有黃衣青腰帶、青衣白腰帶、之紅腰帶、黑衣黃腰帶、紅衣黑腰帶等五種。 芒神用柳枝作的鞭杖,長二尺四寸,象徵二十四節氣,鞭杖上的結也因立春日的日支不同而用的材料也不同,分有苧、絲、麻,結的剷七則都是用青黃赤白黑等五色來染。至於芒神要站在春牛的前面或後面,要依據立春距離春節前後在五日之內的話,芒神要與春牛並立力如果立春距離春節在五日之前的話,芒神要站在春牛前面,如果立春距離春節在五日之後,芒神站在春牛後面。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春牛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