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唐代宮廷是怎麼過年的?(組圖)

 2010-02-05 20:0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飾梅花粧

年節(舊稱元旦,今稱春節)是中國的第一傳統大節,包括年前和歲後兩個部分,以歲首那天劃線,歲前驅邪除穢,歲後迎新納福,分別把驅舊和迎新作為兩大主 題。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 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主持編訂了 「太初歷」,這才又以夏代規定的元月初一為元旦,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中華民國從1912年起使用西曆,規定公曆1月1日為新年。
  
進入臘月以後,過年的氣氛就漸漸濃郁起來了。傳統的年節從臘日開始,臘,本為祭名,後指臘日。多指臘月的第一天,即十二月一日,南北朝時把十二月八日定為 臘日,或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唐代政府統一給假3天。臘日的風俗是:擊鼓驅疫,吃臘八粥,泡臘八醋,亦饋贈禮物。 

 

唐詩和一些筆記小說中提到,在臘日時皇帝賜「臘脂」給近臣,有口脂丶面脂(亦稱面藥)等。口脂即今之唇膏,面藥就是塗在臉上防凍裂的護膚品。賜臘脂意味著皇帝的恩澤,盛放臘脂的容器也非常講究。
  
杜甫《臘日》:【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王建《宮詞一百首》之五十五:【浴堂門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謝面脂。】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載中宗景龍中,【臘日,賜北門學士口脂丶蠟脂,盛以碧鏤牙筒。】
  
《能改齋漫錄》卷六引《景龍文館記》云:【三年臘日,帝於苑中召近臣賜臘。晚自北門入,於內殿賜食,加口脂。蠟脂盛以翠碧鏤牙筒。】
  
另外,武則天有一首著名的《臘日宣詔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鬚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因為自己要來游賞,就在臘月裡命令百花齊放,表現出女皇帝的率性與霸氣。李汝珍《鏡花緣》的故事就是從此事引起的。

宮中守歲,君臣唱和,應製作詩。唐太宗李世民有《守歲》和《除夜》詩,唐高宗李治有《守歲》詩。瀋佺期的《守歲應制》詩這樣寫道:  

南渡輕冰解渭橋,東方樹色起招搖。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獻壽用明朝。  

殿上燈人爭烈火,宮中侲子亂驅妖。宜將歲酒調神藥,聖祚千春萬國朝。



「渭橋」,秦始皇所造,橫渭水之上。「招搖」,北斗第七星名,在北斗杓柄頂端。「侲子」,幼童。

《後漢書.禮儀志中》:【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十歲以上丶十二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皆赤幘皂制,執大鞀。】儺,是驅除疫鬼的意思。

《唐會要》卷71《十二衛》:【大儺者所以驅除群厲。】這120個10歲-12歲的小孩,紅頭巾,黑衣服,手拿波浪鼓一類的法器。  

除夕夜,唐代宮廷的儺舞(也稱「大儺」)儀式頗為盛大,達千人之多。民間的驅疫行儺儀式也頗為隆重,鼓和面具是兩類必不可少的法器。  

唐初過年懸掛「桃符」,以桃木板畫神荼(讀shū)鬱壘(讀lǜ)二門神,唐代中後期改畫鍾馗捉鬼圖為門神。據《天中記》引《唐逸史》,鍾馗實有其人,沒考上進士觸階而死,天帝命他司捉鬼之事。一日玄宗夢見鍾馗在宮中捉鬼吃,醒來以後讓名畫家吳道子畫鍾馗圖,竟與夢中所見狀貌相同。此後每逢年節,皇帝常把年曆和鍾馗像一併賜給群臣。

唐代還沒有貼春聯的節俗,因為最早的一幅春聯據說是五代十國期間的後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所作,寫的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正月初一是元旦,《漢書》中有「三元」(歲之元丶時之元丶月之元)丶「三朝」(歲之朝丶月之朝丶日之朝)丶「四始」(歲之始丶時之始丶日之始丶月之始)的說法。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元旦,是謂正日。】還有元正(讀陰平)丶元日丶正旦丶新正等名稱。  

朝廷各個機構元旦放假不辦公,但是有朝賀之禮場面非常宏大。唐太宗有《正日臨朝》和《元日》詩,大臣多有奉和。唐德宗李適(讀kuo)有《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  

張祜的《元日仗》一詩這樣寫道:【文武千官歲仗兵,萬方同軌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鳳門開白日明。】元日朝賀,有儀仗隊,有樂舞表演,氣勢宏大。  

和凝的《宮詞》中有這樣一首:【正旦垂旒御八方,蠻夷無不奉梯航。群臣舞蹈稱觴處,雷動山呼萬歲長。皇帝坐朝,朝臣祝酒,少數民族梯山航海,遠道而來,一起山呼萬歲。】 

另外,包佶的《元日觀百僚朝會》寫道:【萬國賀唐堯,清晨會百僚】;王建的《元日早朝》寫道:【大國禮樂備,萬邦朝元正】;楊巨源的《元日呈李逢吉舍人》寫道:【一片彩霞迎曙日,萬條紅燭動春天。】寫的都是元日朝會的情景。  

元旦這天,皇帝還賜給群臣柏葉以驅邪益壽。松柏延年,耐得風霜雨雪,以柏葉浸酒,在新的一年飲柏酒,據說可得長壽。  

李乂的《元日恩賜柏葉應制(景龍四年)》詩寫道:【勁節凌冬勁,芳心待歲芳。能令人益壽,非止麝含香。】柏樹凌霜傲雪,堅毅挺拔,人有此精神,則延年益壽。  

武平一的《奉和正旦賜宰臣柏葉應制》寫道:【綠葉迎春綠,寒枝歷歲寒。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皇帝賜柏葉希望自己長壽,而自己壽命越長越可以更長久地為皇帝效勞。奉承溢於言表!  

趙彥昭的《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應制》寫道:【器乏雕樑器,材非構廈材。但將千歲葉,常奉萬年杯。】柏樹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樹,自己也沒有多大本事,但一片誠心如柏葉,希望皇帝萬壽無疆。  

正月七日的人日(也稱人勝節)和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丶燈節)是年節的延伸,既反映了人們的生命意識,也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狂歡精神。

来源:秦文化資源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