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有一種幽默叫改古詩

 2010-02-21 22:3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中國是詩的國度,許多古詩千百年來依然膾炙人口,讓人順手拈來或背誦或引用,體現人的學識素養。然而,有時借用古詩名句的知名度,將其略加改動,幽古人一默,也能成為佳話詩話傳之後世。

王士禛,即王漁洋,清代詩壇的領軍人物,其著的《帶經堂詩話》上載有這樣一件真事。明朝的北京,冬天天氣很冷,一些官宦用貂皮做成套,套在官帽上以禦寒,名曰帽套。一官員乘馬會客,有對面騎馬者把帽套掠走。轉天到官署述說此事,同署的某公改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詩贈給他:「昔人已偷帽套去,此地空餘帽套頭。帽套一去不復返,此頭千載空悠悠。」眾皆大笑。

唐人崔顥原詩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這首詩在唐代時名氣就很大,李白過黃鶴樓看到這首詩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所以一改成「帽套詩」,當然會引起鬨堂大笑。

有一首名詩《神童詩》,也是家喻戶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在明代,由於奸臣嚴嵩當權胡作非為,民間把此詩改為:「天子重權豪,開言惹禍苗。萬般皆下品,唯有奉承高。少小休勤學,錢財可立身。君看嚴宰相,必用有錢人。」把一首讀書立身的詩變成絕妙的諷刺詩。

有一首數字詩常作為學生的開蒙詩,淺顯且有趣:「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抗日戰爭時期,貴州公路交通狀況極差,有人寫詩道:「一去二三里,停車四五回。拋錨六七次,八九十徘徊。」前些年有人又套改此詩,描摹北京的乘車:「一去二三里,紅燈四五回,停車六七次,八九十人催。」頗具趣味。

李煜的這首《虞美人》詞千百年來不知多少人為之憮然乃至潸然淚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前些年還是福利分房,有些人多吃多佔,於是有人填詞道:「天氣燥熱何時了,一夜睡多少?雜院本來就無風,更兼全家擠居斗室中。士子分房說優待,盼得朱顏改。身無立錐怎不愁,那廂新房卻空半拉樓。」讀來心頭別一種滋味湧上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