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週二(5月25日)在中共中央黨校訪問併發表講話時呼籲中國開放科技市場。
蓋特納是中國通,但直接對中國高級官員講話是第一次。
他對未來的中共高級幹部說,美國從金融危機中吸取了經驗教訓,將採取措施加強對金融界的管理,並決心削減財政赤字。
有媒體認為這是美國希望向中國地方官員直接傳遞信息和交流的一種努力。
不過,在紐約的中國問題專家、漢密爾頓學院政府系教授李成認為,蓋特納到中共中央黨校演講,可以說是承襲了這個機構多年的「傳統」。
「多年傳統」
過去十多年間,不斷有西方政商和學術界要員去那裡訪問,不少人還在那裡對學員和教師發表講話。
該校的網站上說,從2000年開始,學院根據提高幹部素質的要求,調整了教學布局,開設了當代世界經濟、科技、法制、軍事、思潮,以及中國民族與宗教事務等課程,「引導學員對國際國內重大事件和戰略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
中國整體的開放過程中,黨校的對外學術交流也有所擴大。除了邀請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政黨代表團、學術團體和著名學者到訪或學術交流,黨校每年也派學員、教師和管理人員出國考察進修。
李成認為,十多年前人們確實對西方政要到中央黨校演講感到驚訝,但實際上這已經不是新鮮事物。
他說,中共中央黨校是中共培養幹部的基地,就好比上個世紀初的「黃埔軍校」為國民革命培養軍事骨幹,同時它也是中共的官方智庫,也參與一些國家政策的制定,涉及範圍包括金融、軟實力,還有不少戰略性的領域。
由於它在中國政壇的這種特殊地位,黨校的學術研究政治風險比其他學術機構要小。
李成說:「這就決定了它能做很多事情。」
中央黨校的學者可以在政治風險較小的情況下觸及很多富有爭議的課題,包括一度很敏感的中國的崛起、多黨制、民主選舉、如何推動中共黨內民主,中國未來的發展模式,還有宗教在西方社會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處理敏感的種族問題等。
應邀對中國黨政中層領導講話的外國政要,通常會就兩國關係中的重要問題或國際時政發表看法。
貿易平衡問題是這次中美戰略對話的焦點之一。
敏感問題
蓋特納在黨校講話時呼籲中國開放科技市場,並針對中國對美國巨額財政赤字的擔心表示了歐巴馬政府削赤的決心和計畫。
中國政府號召在政府機關及其他領域使用中國科技產品的做法引起起外國商界的不滿和華盛頓的警覺。
外國公司說,北京扶持國內大企業的產業政策將使外國企業在中國處於不公平競爭劣勢,是阻止外企進入中國市場的最大威脅。
英國工黨資深要員曼德爾森曾在2005年和2009年兩次到中共中央黨校發表演講。第一次是以歐盟貿易官員的身份,向黨校學員和教師宣講「全球化時代歐盟與中國的挑戰和機會」。 當時,歐盟和中國正在就紡織品貿易糾紛談判。曼德爾森的演講內容緊扣「紡織品」,並為歐洲辯解。
2009年9月,作為英國第一國務大臣和商務大臣的曼德爾森第二次到中共中央黨校演講,主題是「大勢所趨:多邊世界中的中國、英國和歐洲」。在回答學員提問時,他強調了中國改善人權狀況跟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之間的關係。
這次蓋特納到中央黨校演講,有西方媒體稱意在向北京以外的地方幹部、中層幹部直接傳遞信息。
不過,也有人指出,在中國的政治體制下,這樣的面對面交流最大的作用或許更多是象徵意義,可能也有消除神秘感的作用。
這次中美戰略對話,中國人民大學時殷弘教授分析說效果不錯,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沒有把具有爭議性的人民幣問題放在對話首位,而是把能源合作和環保合作坊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在貿易方面則把如何改善美國在華的投資環境放在突出位置。
對於中美戰略對話,中國國內也有強烈的反對聲,批評政府缺乏戰略智慧,過分遷就美國。
雙重角色
較知名的左派網站「烏有之鄉」發表文章說,第二輪對話的中心議題 – 市場開放和自主創新 – 無異於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綁架」,而中國以為跟美國對話談判能換取發展機遇和空間,增強戰略互信,無非是一廂情願。
也有網民批評中央黨校的「多元思維」不符合馬列正統和勞工大眾的利益。
李成認為,中共中央黨校的學者有些本身就是兼職的,思想較活躍;另外,作為政府的高級智庫,它有較大話語權,也會受命於最高當局就一些迫切的政治或社會問題展開研究並提交政策建議報告。
但是,不能據此就認為他們享有很大的學術自由,或者認為他們就是惟命是從的喉舌。
他說,中國距離真正達到學術自由、思想自由和政治自由還有相當長的時間,跟外界的思維和學術互動過程也將是漫長的,但不能沒有。
- 關鍵字搜索:
- 分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