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證
(一)考證依據
據《湖南省志第二十三卷人口志》:
第42 頁載1949年以後歷年全省人口總數,1949年至1961年分別為(萬人):2986.83、3074.34、3196.67、3271.20、 3349.70、3429.02、3472.83、3507.43、3603.24、3672.72、3691.95、3569.37、3507.98。
第68 頁載有1950年至1963年曆年全省出生人數及出生率,1950年至1958年出生率(‰)分別為37.00、37.00、37.00、36.00、 37.85、31.10、29.59、33.47、29.96。以上9年平均生育率為34.33‰;1959年至1961年各年出生率(‰)為 24.00、19.49、12.51。以上3年平均生育率為18.67‰,故三年中生育率平均比前9年低15.66‰。
第94頁載有 1950年至1990年各年全省死亡人數,1950年至1961年死亡人數(萬人)分別為:60.61、59.52、61.39、56.27、 59.45、56.46、40.17、37.01、42.38、47.83、06.81、61.86。右側有1950年至1990年各年全省死亡率, 1950年至1961年死亡率(‰)分別為:20.00、19.00、19.00、17.00、17.54、16.36、11.51、10.41、 11.65、12.99、29.42、17.48。按:上數中,1960年應為106.81(萬人)之誤,根據死亡率可換算之。
第261 頁至第263頁載湖南省1954-1990年(省際)人口遷移變動表,跨省遷入遷出相抵,1954年至1961年各年增減人數(萬人)分別為:減5、減 7.65、加7.75、加11.59、加3.89、減1.38、減3.87、加7.8 [按:應為減7.8萬人] 。在1954至1957年,湖南省省際流動增10.58萬人,1959至1961年湖南省省際流動減13.05萬人。因此,第38-39頁說, "1961年同1958年相比減少164.74萬人","3年中,湖南共遷出151萬多人,佔人口減少數的92%。"此說是出於故意掩飾大躍進飢餓死人而憑空虛構的謊言:這3年分別遷出102.19、126.41、93.46萬人,但同時遷入了100.81、122.54、84.04萬人呀,相抵僅減 13.05萬人。
(二)各式方法考證
方法一推算:
1959年:3672.72×(1+34.33‰-15.66‰) -3691.95-1.38=47.96萬人
1960年:3691.95×(1+34.33‰-15.66‰) -3569.37-3.87=187.63萬人
1961年:3569.37×(1+34.33‰-15.66‰) -3507.98-7.8=120.24萬人
按:嚴格地說,此方法計算出的是比正常增長情況下少增長的人口數而不是非正常死亡人數,這裡3年之和為355.83萬人,比3年實際死亡人口數還多139.33萬人,因此這一數據無效。
方法二推算:
1950年至1958年平均人口增長率(計算過程略):23.21‰。
1959年:3672.72×(1+23.21‰) -3691.95-1.38=64.36萬人
1960年:3691.95×(1+23.21‰) -3569.37-3.87=204.4萬人
1961年:3569.37×(1+23.21‰) -3507.98-7.8=136.43萬人
嚴格地說,此方法計算出的同樣是比正常增長情況下少增長的人口數而不是非正常死亡人數,這裡3年之和為355.83萬人,比3年實際死亡人口數還多188.69萬人,因此這一數據亦無效。
方法三推算:
1955年至1958年平均死亡人數(計算過程略):44.00萬人。
1959年:47.83-44.00=3.83萬人
1960年:106.81-44.00=62.81萬人
1961年:61.86-44.00=21.86萬人
三年共計88.50萬人。
方法四推算:
3507.98-3672.72=164.74萬人。
方法五推算:
1959年:3691.95-3672.72+1.38大於0,記為"0"。
1960年:3569.37-3691.95+3.87=負118.71萬人。
1961年:3507.98-3569.37+7.8=負53.59萬人。
三年共計172.30萬人。
二、本文對"大躍進湖南省餓死人數考"的結論
本目可參考數據有88.50萬人、164.74萬人、172.30萬人等三個數據,附錄二、三有138.27萬人、122.77萬人等兩個數據。不妨折衷,以此五個數的平均數作為本文的結論:大躍進湖南省餓死總人數是:137.32萬人。
附錄二:大躍進湖南省全省各地區餓死人數考
一、大躍進湖南省全省各地區餓死人數考
(一)長沙地區(《長沙市志》第一卷)
1、已知:1949年至1961年各年人口總數。2、計算出1950年至1958年平均人口增長率12.83‰。3、1958、1959、1960、1961 年總人口分別為3483494人、3492082人、3424156人、3377929人。4、1959、1960、1961年遷移分別增50280人、增19694人、減44466人。5、省生育下降影響率15.66‰。
按方法二推算:三年"餓死"分別為:31134人、77014人、80314人。共計188462人,約18.85萬人.
(二)株州地區
1、未曾見到株州地區志;2、株州地區所屬1市5縣,但《茶陵縣誌》僅列舉每10年人口統計數據,卻無逐年人口數據,故從缺;3、據1市4縣數據推算,1959、1961、1961三年"餓死"之總和為:16.86萬人。
(三)湘潭地區(《湘潭市志》)
1、已知1950年至1961年曆年人口總數、出生人數、死亡人數等數據;2、採方法三,推算出1959、1960、1961年三年分別"餓死"1.11萬人、2.28萬人、1.44萬人,共4.83萬人。
(四)衡陽地區(《衡陽市志》)
1、已知1950年至1961年曆年人口總數、出生人數、出生率、死亡人數、死亡率、自然增長人數、機械增長人數、淨增人數等較完整的數據;2、採方法三,推算出1959、1960、1961年三年分別"餓死"0.15萬人、5.12萬人、0.79萬人,共6.06萬人。
(五)邵陽地區(《邵陽市志》
1、已知:1949年至1961年曆年人口總數、1954年至1961年死亡人數。2、1954年至1958年平均死亡率7.72‰;3、三年人口基數: 411.69萬人、410.82萬人、398.43萬人;3、三年"正常死亡"人數:3.18萬人、3.17萬人、3.08萬人。4、實際死亡人數: 2.98萬人、5.15萬人、6.34萬人。5、"餓死"人數:5.04萬人。
(六)岳陽地區(《岳陽市志》)
1、已知 1949年至1961年曆年人口總數,1954年至1961年間出生人數、出生率、死亡人數、死亡率;2、計算出1955年至1958年平均死亡率(按: 1954年洪水災害導致近5萬人死亡,故不計入該年)11.92‰;3、按方法二推算出三年"餓死"人數分別為0.33萬人、3.04萬人、0.20萬人,共3.57萬人。
(七)常德地區(《常德市志》)
1、已知1949年至1961年曆年人口總數、死亡總數、遷移增減總數;2、計算出平均死亡率14.37‰;3、三年基數:377.97萬人、378.28萬人、371.05萬人;4、三年"正常死亡"人數:5.43萬人、5.44萬人、5.33萬人。5、實際死亡人數:10.40萬人、18.37萬人、11.45萬人。6、推算出"餓死"人數:24.02萬人。
(八)大庸地區
1、無大庸地區志,《張家界市志》僅列1989年以後人口統計數據;2、故以推算出的1959、1960、1961年三年大庸縣、桑植縣、慈利縣三縣"餓死"人口之和為此數據:5.95萬人。
(九)益陽地區(《益陽地區志》)
1、已知1949年至1961年曆年人口總數、自然增長人數、遷移增減人數;2、計算出1954年至1958年平均自然增長率18.48‰;3、三年基數 2621848人、2534896人、2516159人;4、遷入遷出3年相抵分別減少51572人、48462人、56081人;5、三年按自然增長率可增至2670100人、2581841人、2562658人;6、三年實有人數2534896人、2516159人、2455175人;6、省三年生育平均影響率15.66‰;7、餓死人數:分別為41818人、37772人、11999人,共約9.16萬人。
(十)婁底地區(《婁底地區志》
1、已知1949年至1961年曆年人口總數、1955年至1961年曆年死亡率;2、計算出1955年至1958年平均死亡率13.99‰;3、三年基數: 2141387人、2121677人、2042881人;4、計算出三年"正常死亡"人數:29958人、29682人、28580人。5、計算出實際死亡人數:43470人、91869萬人、38345人。6、推算出三年"餓死"人數分別為:13512人、62187人、9765人,三年共85464 人,約8.55萬人。
(十一)郴州地區(《郴州地區志》)
1、已知1949年至1961年曆年人口總數、死亡人口數、死亡率;2、三年基數:232.15萬人、238.38萬人、235.71萬人;3、計算出1950年至1958年平均死亡率16.11‰; 4、計算出三年"正常死亡"人數:3.74萬人、3.84萬人、3.79萬人。5、實際死亡人數:2.83萬人、4.20萬人、3.30萬人。5、推算出三年"餓死"人數:1.04萬人。
十二、零陵地區(《零陵地區志》)
1、已知1949年至1961年曆年人口總數;2、計算出1950年至1958年平均自然增長率18.17‰;3、1958、1959、1960、1961年人口總數分別為300.77萬人、303.57 萬人、297.00萬人、288.63萬人;4、採方法二,推算:1959年至1961年三年分別"餓死"0人、7.34萬人、9.22萬人,三年共 16.56萬人。
(十三)懷化地區(《懷化市志》)
1、已知1949年至1961年曆年人口總數、三年遷入遷出人數; 2、三年基數:2572300人、2597809人、2533600人;3、三年遷移增減數分別為減32人、加3126人、減376人;4、省三年生育平均影響率15.66‰;5、計算出1950、1951、1952、1955、1956、1958年6年平均自然增長率(1953、1954、1957年行政區劃異動,增減人數大,數目不明,故不計入)21.65‰; 6、推算出三年"正常增長"至:2587708人、2616496人、2548400人;7、推算出三年"餓死"人數:10101人、82896人、 84770人。三年共17.78萬人。
(十四)湘西自治州(《湘西州志》)
1、已知1949年至1961年曆年人口總數;2、計算出平均人口增長率22.63‰;3、三年基數:1388386人、1372035人、1287435人;4、正常情況下三年人口可增至的總量:1419805、1403082、1316570。3、影響率:15.66‰。5、推算出"餓死"人數:1959年3.09萬人、1960年3.06 萬人、1961年2.87萬人,三年共9.02萬人。
二、本附錄統計:大躍進湖南省全省餓死總人數
據以上14個地(市、州)"餓死"人數累加,1959、1960、1961年三年大躍進期間湖南省"餓死"總人數:138.27萬人。
一、大躍進湖南省全省各縣餓死人數考
據各縣縣(區、市)志,經考證,結果如下:
(一)大躍進長沙地區各縣餓死人數考
《瀏陽市志》無1949年後歷年人口數據(1816-1990年共174年僅列13年人口數據),但第42頁記載1961年"勞力外流15107人,水腫病患者25萬多人,總人口減少4萬多人",又第106表有1957年總人口840156人、1961年總人口792340人之數據,據此採方法五推算,三年餓死人數3.27萬人。
《望城縣誌》第106、107頁有1954年人口各數,採方法一,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710、4953、2902人,共0.78萬人。
《寧鄉縣誌》第86、87頁載有1954年後人口各數,採方法三,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8628、0人,共0.86萬人。
以上3縣共餓死4.91萬人。
地區級《長沙市志》第一卷第317面頁載有市區歷年人口變動數據,計算出1959年減少10242人、1960年增加38999人、1961年減少35275人,但未見到遷移導致的人口增減數據,故不推算其是否有飢餓死亡人口。第359頁謂之"正增長"。
《長沙縣誌》僅列1953、1964、1982、1990年人口普查數據,無從推算之。但第96頁說"1960年和1961年曾出現負增長局面"。
(二)大躍進株州地區各縣餓死人數考
縣級《株洲市志》第201、202頁列有1958年以後人口死亡數,以1958至1964年平均死亡數6830人為基數,仿方法三,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8339、3144人,共1.15萬人。
《攸縣誌》第639頁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二,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12198、26300人,共3.85萬人。
《酃縣誌》第81頁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二,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7662、2912、2404人,共1.30萬人。
《醴陵縣誌》第113頁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總數,剔除遷入遷出數據後,採方法二,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89644、12667、3291人,共10.56萬人。
以上1市3縣共16.86萬人。
《茶陵縣誌》1949年以後每10年有綜合性人口數據,無逐年數據,無從推算,但第18頁說,1960年"全縣糧食嚴重減產,群眾口糧缺乏,水腫病流行,人口死亡增多,出生減少"。
(三)大躍進湘潭地區各縣餓死人數考
《湘潭縣誌》第97頁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五,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15428、13663、0人,共2.91萬人。
以上1縣餓死2.91萬人。
《韶山區志》1949-1968年僅有1950、1959年數據,無從推算大躍進期間人口變動情況。但第357頁記載:"1960-1963年,國民經濟出現暫時困難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已婚育齡婦女受孕率低,人口出生率下降,出現負增長"。地區級《湘潭市志》未見到縣級湘潭市區人口變動數據。沒見到《湘鄉縣誌》。
(四)大躍進衡陽地區各縣餓死人數考
《衡陽縣誌》第79頁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二,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13155、26802、4538人,共4.45萬人。
《祁東縣誌》第76頁載1955年後歷年死亡人數,採方法三,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12600、500人,共1.31萬人。
《常寧縣誌》第66頁、67頁1964年前僅列出1949、1958年人口總數、1955、1958、1960三年出生人數、死亡人數,但第66頁表外文中的1961年總人口數是"469716人",採方法四,假定"餓死"人數1.18萬人。
《耒陽縣誌》第130頁載有1949年以來歷年死亡人數,採方法三,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71、3887、0人,共0.39萬人。
《衡南縣誌》第108、109頁載有1954年後歷年死亡人數,採方法三,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2170、16052、5025人,共2.32萬人。
《衡東縣誌》第448頁載有1954年後歷年死亡人數,採方法三,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5969、607人,共0.66萬人。
以上衡陽地區6縣餓死人數共10.31萬人。
《衡陽市志》為衡陽地區志,未見到縣級衡陽市人口數據,未見到衡山縣誌。
(五)大躍進邵陽地區各縣餓死人數考
縣級《邵陽市志》不曾見到;但地區級《邵陽市志》第482頁載有縣級邵陽市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7、0、0.94萬人,共1.64萬人。
《邵陽縣誌》不曾見到,但地區級《邵陽市志》第482頁載有邵陽縣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43、0.93、0.40萬人,共1.76萬人。
《邵東縣誌》與地區級《邵陽市志》均載有邵東縣歷年人口總數,但二者不一致,不知何故。依《邵東縣誌》,採方法五,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2.52萬、0人,共2.52萬人。
《新邵縣誌》與地區級《邵陽市志》均載有新邵縣歷年人口總數,下依《新邵縣誌》第53頁表,採方法三,推算1960、1961年分別餓死0、4421、1851人,共0.63萬人。
《新寧縣誌》第126頁與地區級《邵陽市志》第482頁均載有武岡縣歷年人口總數,二者一致,但後者精確至百位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0.10、0.71萬人,共0.81萬人。
《城步縣誌》不曾見到,但地區級《邵陽市志》第482頁載有城步縣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0、0.77萬人,共0.77萬人。
《隆回縣誌》第87、88頁載有1954年以後歷年人口各數,採方法三,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5719、1358人,共0.71萬人。
《洞口縣誌》第130、131頁、138頁合共載有1961年前4年人口數據,現依地區級《邵陽市志》第482頁洞口縣人口總量數據,採方法五,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81、0.11、0萬人,共0.92萬人。
《綏寧縣誌》第38頁記載:1960年冬,"成立運糧辦公室,突擊調糧支援全國缺糧地區,兩個多月共調出原糧24760噸。年末統計,全縣因飢餓發病 13534人,其中營養不良水腫病6210人,患子宮脫垂病5888人,患小兒營養不良症3466人,因飢餓患水腫病死亡1212人,總人口比上年減少 2500人。" 1961年"全縣人口繼續出現負增長"。採方法五,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2500、300人,共0.28萬人。
以上1市9縣共計餓死人口10.04萬人。
(六)大躍進岳陽地區各縣餓死人數考
《平江縣誌》第107頁有1960年以來歷年死亡人數數據。採方法三,得1950年至1958年平均死亡人數,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5、1527、584人,共0.21萬人。
《岳陽縣誌》第98頁載有1949年始歷年死亡率,前16年中有13年均為9.30‰,顯見不負責任。不採用之。故利其自然增長率,計算出前9年平均自然增長率,採方法二,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15253、277人,共1.55萬人。
《華容縣誌》也許是故意錯開人口總數與出生人數、死亡人數的年份(第131頁、133頁),且1961年前各僅有5年。但第130頁記載"1959-1961 年,連續三年自然災害,人口出生率隨生活水平下降,人口出現負增長,3年中,人口減少14659人",故採用方法四,假定"餓死"人數1.47萬人。
《湘陰縣誌》有1954年以後歷年死亡人數,因1954年洪水災害使湘陰非正常死亡近2萬人,故以1955年至1958年計年平均死亡人數,採方法三,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3358、23462、9747人,共3.66萬人。
《汩羅縣誌》無1949年以後至"文革"的人口表及數據,但第87頁載"1959-1961年,因‘五風'和自然災害等原因導致國民經濟嚴重困難,人口出現負增長,1961年比1958年末減少25898人",故採用方法四,假定"餓死"人數2.59萬人。
以上5縣,共餓死9.48萬人。
《岳陽市志》僅列舉全地區人口數據,無縣級岳陽市人口數據。
(七)大躍進常德地區各縣餓死人數考
《常德市志》第97頁載有縣級常德市1949年至1961年曆年人口總數、出生人數、出生率、死亡人數、死亡率等。採方法三,計算出1949年至1958年平均死亡人數為1267人,經此計之,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247、818、624人,共0.16萬人。
《桃源志縣》第538頁載1950、1955、1959、1960、1961年各年人口總數,載有1950年至1961年各年死亡率。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21480、18485、4316人,共2.43萬人。
《安鄉縣誌》第562頁載1949年至1961年曆年人口總數,1953年至1961年死亡人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4085、787人,共0.49萬人。
《津市市志》第66頁有歷年人口總數、1952年後有死亡率。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216、4085、787人,共0.49萬人。
《澧縣誌》第117頁載1950年後人口總數,1954年後死亡人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1466、8363、0人,共0.98萬人。
《石門縣誌》第104頁載1949年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一,推算出1950年至1958年9年平均增長率17.88‰,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715、14970、4867人,共2.05萬人。
上述1市5縣共計餓死6.11萬人。
《常德縣誌》無1949年至1961年人口數據。第239頁記載:"1960年全縣人均口糧僅150公斤稻穀,生活非常艱苦,全縣有30%以上的勞力患水腫病"。
本地區沒見到漢壽縣、臨澧縣兩縣縣誌,缺常德縣人口數據。
(八)大躍進大庸地區各縣餓死人數考
《大庸縣誌》僅列舉1949-1964年間1950、1953、1958、1961、1964年5年人口數據,故採方法四,推算"餓死"人數1.74萬人。
《慈利縣誌》第114頁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二,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4043、16900、0人,共2.09萬人。
《桑植縣誌》第538至539頁載1950年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二,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7172、11007、3043人,共2.12萬人。
以上3縣共餓死5.95萬人。
(九)大躍進益陽地區各縣餓死人數考
縣級《益陽市志》載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二,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10435、9288人,共1.97萬人。但筆者對益陽市1949年以來人口幾次大幅度增減不明原因。此數不納入總數,留此存疑。
《益陽縣誌》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二,排除1959變動年因區劃變動增加3.49萬人因素後,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40528、3326、33582人,共7.74萬人。
《沅江縣誌》載1950年後歷年人口總數,但1958年前就出現過4年人口負增長且原因不明,故採方法二信心不強,但第106頁記載:"1960年出生 8886人,死10057人;1961年出生人,死5694人,生少死多,淨減人口分別為1171人和1348人"。採方法四,假定餓死人數為0.25萬人。
《桃江縣誌》缺人口統計表,但第482頁記載1959-1961年"總人口由1958年的497162人減少到457836人",採方法四,假定餓死人數為3.93萬人。
《安化縣誌》第580頁載有1954年以後歷年人口數據,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5256、6771、0人,共1.20萬人。
《南縣誌》第357、358頁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各數,採方法二,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219、6188、206人,共0.66萬人。
除益陽市(縣級)外,以上5縣共餓死13.78萬人。
(十)大躍進婁底地區各縣餓死人數考
《婁底市志》第110頁載1949年後歷年人口總數、出生數、死亡數,採方法三,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999、2881、140人,共0.40萬人。
《新化縣誌》載有1949年後至1961年間歷年人口總量數據,採方法二,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3813、40484、0人,共4.43萬人。
《漣源市志》第113頁載有1957年後人口各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1908、15820、2563人,共2.04萬人。
《雙峰縣誌》僅有1953、1964、1982年人口普查數據,但第83頁說"1958-1961年,由於農業連年減產,人們因勞累和飢餓普遍發生水腫病、乾瘦病、婦科病,出生率低,死亡率高","1961年全縣總人口為48.6060萬人,比1957年淨減71469人(其中外流約2萬人),下降 14.7%"。採方法四,假定四年餓死人數共5.15萬人。
《冷水江市志》無1949-1969年人口數據,其歸屬或並或析,不定。
(十一)大躍進郴州地區各縣餓死人數考
《郴縣誌》第132頁載有人口各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187、460人,共0.06萬人。
《永興縣誌》第86頁載有人口各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2337、0人,共0.23萬人。
《桂東縣誌》第95頁載有人口各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378、1351、1032人,共0.28萬人。
《宜章縣誌》第85、86頁載有人口各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1277、0、0人,共0.13萬人。
《嘉禾縣誌》第92頁載有人口各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1566、742人,共0.23萬人。
《汝城縣誌》第102頁載有人口各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4245、295人,共0.48萬人。
《安仁縣誌》第89、90頁載有人口各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815、1694人,共0.25萬人。
《資興縣誌》第121頁載有人口總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19626、2407人,共2.20萬人。
《臨武縣誌》第73、74、75等頁載逢偶數年載有人口總數,仿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共餓死1.23萬人。
《桂陽縣誌》第83、84、85等頁載有人口各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3537、372人,共0.39萬人。
以上10縣共餓死5.48萬人。
地區級《郴州市志》沒有見到縣級郴州市人口數據。
(十二)大躍進零陵地區各縣餓死人數考
《江華縣誌》無歷年數據記載,但第531頁記載:"1961年,全縣出生2324人,死亡7289人",採方法四,假定江華縣餓死人數為4965人,即0.50萬人。
《藍山縣誌》記載有1949年後歷年人口死亡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10、2239、0人,共0.22萬人。
《東安縣誌》第104頁人口數據40年中僅有9年,但第103頁記載,1960年、1961年"比1959年分別減少4602、8278人",採方法四,假定餓死人數為此,共1.29萬人。
《寧遠縣誌》第72頁載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二,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2192、10588、17668人,共3.04萬人。
《零陵縣誌》第64頁載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二,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8731、543、47024人,共5.63萬人。
《江永縣誌》第91頁載有1954年以後歷年人口死亡數據,採方法三,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1162、943人,共0.21萬人。
《道縣誌》第109頁記載有1949年後歷年人口死亡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35723、0人,共3.57萬人。
《新田縣誌》1949年以後40年僅有整10年人口數據,但第20頁記載1961年"由於自然災害和‘五風'危害,糧食嚴重減產,農村大面積出現水腫病、婦科病、小兒乾瘦病,非正常死亡上千人"。採方法四,確認餓死人數為0.1萬人。
以上8縣共餓死14.56萬人。
《祁陽縣誌》無1977年以前人口數據。未見到雙牌縣誌、縣級永州市志。
(十三)大躍進懷化地區各縣餓死人數考
縣級《懷化市志》第106、107記載有1949年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5100、3300人,共0.84萬人。
《滬溪縣誌》第116頁記載有1949年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0、5100人,共0.51萬人。
《芷江縣誌》第628頁記載有1949年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3600、5846人,共0.94萬人。
《洪江縣誌》第85頁記載有1949年後歷年人口各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0、1928人,共0.20萬人。
《黔陽縣誌》第621頁記載有1949年後歷年人口各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1668、327、1977人,共0.40萬人。
《麻陽縣誌》第127頁記載有1949年後歷年人口各數,採方法三,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1041、1622、2656人,共0.53萬人。
《會同縣誌》第137頁記載有1949年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3089、4900、1009人,共0.90萬人。
《通道縣誌》第119頁記載有1949年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6300、3100人,共0.94萬人。
《新晃縣誌》第92頁記載有1949年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1751、1127、5440人,共0.83萬人。
《靖州縣誌》第121頁記載有1949年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五,推算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1373、0人,共0.14萬人。
以上1市9縣共餓死6.23萬人。
沒見到《沅陵縣誌》。
(十四)大躍進湘西自治州各縣餓死人數考
《吉首市志》第146頁記載"1959-1962年,國民經濟經濟嚴重困難,人口減少,1962年為104225人,比1958年減少14339人",採方法四,假定餓死人數為1.43萬人。
《滬溪縣誌》第523頁載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總數,採方法二,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0、5841、4980人,共1.08萬人。
《保靖縣誌》無歷年人口統計表,但第381頁記載"1960-1962年處於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出生與死亡之比極不正常,人口下降為149486人,比1959年減少15883人",採方法四,假定餓死人數為1.59萬人。
《花垣縣誌》第548頁載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總數與出生死亡人數,採方法二,推算出1959、1960、1961年分別餓死15114、6179、427人,共2.17萬人。
《永順縣誌》載有1949年以後歷年人口總數,仿方法四,把1961年人口總數減1958年人口總數推算出三年共餓死30952人,約3.10萬人。
《龍山縣誌》第563頁記載:"1960年至1961年,由於嚴重的自然災害,加上蘇聯逼債等原因,人民生活下降,疾病增多,體質減弱,人口無增,尚減少16313人",採方法四,假定餓死人數為1.63萬人。
以上1市5縣共餓死11.00萬人。
《古丈縣誌》僅有1950、1953、1964、1982年4年人口普查數據。《鳳凰縣誌》僅有1949、1955、1965、1975、1984、1985各年人口數據。均無從推算之。
二、本附錄統計:大躍進湖南省全省餓死總人數
本目以縣級行政區推算,在104個行政區劃單位中,僅獲得88個單位的數據,以上88個單位推算共"餓死"122.77萬人。
附錄四:1990年湖南省行政區劃
長沙地區:長沙市、長沙縣、望城縣、瀏陽縣、寧鄉縣(1市4縣)
株州地區:株州市、醴陵市、株州縣、攸縣、茶陵縣、酃縣(1市5縣)
湘潭地區:湘潭市、韶山區、湘鄉縣、湘潭縣(1市1區2縣)
衡陽地區:衡陽市、南嶽區、耒陽市、衡陽縣、衡南縣、衡山縣、衡東縣、常寧縣、祁東縣(2市1區6縣)
邵陽地區:邵陽市、邵東縣、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武岡縣、綏寧縣、城步縣(1市8縣)
岳陽地區:岳陽市、汩羅縣、岳陽縣、臨湘縣、華容縣、湘陰縣、平江縣(1市6縣)
常德地區:常德市、津市市、安鄉縣、漢壽縣、澧縣、臨澧縣、桃源縣、石門縣(2市6縣)
大庸地區:大庸縣、慈利縣、桑植縣(1市2縣)
益陽地區:益陽市、沅江縣、益陽縣、南縣、桃江縣、安化縣(1市5縣)
婁底地區:婁底市、冷水江市、漣源市、雙峰縣、新化縣(3市2縣)
郴州地區:郴州市、資興市、郴縣、桂陽縣、永興縣、宜章縣、嘉禾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安仁縣(2市9縣)
零陵地區:永州市、冷水灘市、東安縣、道縣、寧遠縣、江永縣、江華縣、藍山縣、新田縣、雙牌縣、祁陽縣(2市9縣)
懷化地區:懷化市、洪江市、黔陽縣、沅陵縣、辰溪縣、漵浦縣、麻陽縣、新晃縣、芷江縣、會同縣、靖州縣、通道縣(2市10縣)
湘西自治州:吉首市、滬溪縣、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1市7縣)
按:
1、1990年湖南省行政區劃單位統計:14個地區,1 個地級市,20個縣級市,81縣,2個縣級區。此為這批湖南省地方志編纂時期的行政區劃。
2、現湖南省全省縣級行政區(縣、市、區)122個,多出的縣級行政區單位基本上是"區",即長沙市與各地級市析分為區所形成的新的縣級行政區單位。
3、大庸地區現名"張家界市",零陵地區現名永州市,其餘"地區(專署)"均同名改為"市"。
4、尚未見其志書者共2市7縣:湘鄉縣、城步縣、岳陽市、臨湘縣、漢壽縣、臨澧縣、雙牌縣、靖州縣、吉首市。
5、有志書而無人口數據者共5縣:茶陵縣、雙峰縣 、永州市 、沅陵縣、古丈縣。
6、有志有人口數據但數據極不全者共2縣:常寧縣 、保靖縣。
附錄六:《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關於中國大躍進飢荒死亡人數之評析
限於篇幅,簡單評析如下:
第390頁:"除開預期的正常死亡人數--估計有1600萬到2700萬"。這一數據的合理性如何呢?
筆者傾向於2700萬這一數字。理由是:
憑藉直覺(!),湖南省在人口數字方面,如總人口、不自由人口、右派人數,另外在社會、經濟指標等多種數據,多年接近於全國的5%。
本文推算的湖南省大躍進餓死人數137.32萬人,又"碰巧"接近全國總數的二十分之一。
這是排除了"正常死亡"(嚴格地說,任何死亡都可以說是"非正常死亡"的),--正常年景下,沒有飢餓也將損失的人口數視為"正常死亡人口"--因之多死亡的人口數。
2700萬!
僅僅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超過了這一數字!
這是無法忘卻的社會性災難!
廬山會議,彭黃張週四人"反黨集團",湖南籍漢子有三人。因此,湖南比河南、四川、安徽等省的飢餓災難要輕一些。
但,大躍進的始作俑者毛、劉也是湖南人呀!
劉在七千人大會上的言行,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前因,正如朝鮮戰爭是大躍進飢餓的重要前因一樣。大躍進是生產領域的大荒唐,"文革"是政治領域的大荒唐。
1958年--2008年,50年,歷史早就被遺忘了。
130多萬死於非命買不來一個教訓,2700多萬死於非命買不來一個教訓!
網友回帖:
bd@qp:老貓算手下留情,給湖南分的名額比較少。四川、河南、安徽、貴州、甘肅最多。
吃飯不要錢:
水稻專家袁隆平說
有一天他見到了五具餓殍
這說明當時餓死人是常見的
不過沒有人作統計而已
吃飯不要錢:
我在那個年代也在湖南衡陽,湘西一帶
當時交通不方便,很多農村,山區不通電,不通郵,沒有公路
電話也不通,(當時也沒有手機)
欣喜不靈通
要封鎖消息易過借火
隱瞞餓死人,很容易辦到
幹部怕丟烏紗帽,隱瞞不報餓死人,或者只准說病死的
根本查不出來
餓死人的主要原因,先是浮誇畝產量糧食
明知是浮誇,又不糾正,還反過來反瞞產
把所有的糧食搜刮光了
社員們只能吃雜糧,野菜,餵豬的糠,結果餓死
吃飯不要錢:
1962年我們學校組織到湘西潭子山公社勞動
住在一個生產隊的糧倉裡
倉庫里根本沒有糧食
我們每天三餐都是吃紅薯
根本不消化吸收,大便出來還是紅薯
根本沒有力氣幹活,經常頭暈眼花,四肢無力
田裡很少看到男社員,據說是病了,餓死了
那個獨眼龍生產隊長不是個東西
四清,清出來他貪污糧食幾千斤
用糧食作誘餌
利用職務之便和女社員發生不政黨關係
--------------------------------------------------------------------------
只說真話a:我是湖南人也經歷了那時代 直覺餓死的人數比樓主的數據耍大一些 我家在山區 按湖南情況不箅最慘的地方(那年頭在湖南山區比平原餓死的比例低些} 周圍的幾個鄉餓死的比例遠超過百分之五 平原地區就可想而知了
xsw2xsw2xsw2 :飢荒時期出生人口減少你就將他們算作是餓死的 ?
你 這是什麼邏輯
我們不否認有飢荒,有餓死人的事情,可是你這樣演算法那個就太不人道了
斯達林1:你沒經歷過那年代 想像不出那種悲慘情 我是湖南長沙附近縣的 經歷過那年代 樓主的資料確實保守了 湖南不是最重災區 但餓死也會有兩三百萬 大批人隱姓埋名出逃江西 不然死的要更多 正常年景總人口(生與死抵消後)是逐年增加的 不增反減難道還不說明問題嗎
--------------------------------------------------------------------------
蔓荊子:1962年我們學校組織到湘西潭子山公社勞動
住在一個生產隊的糧倉裡
倉庫里根本沒有糧食
我們每天三餐都是吃紅薯
根本不消化吸收,大便出來還是紅薯
根本沒有力氣幹活,經常頭暈眼花,四肢無力
田裡很少看到男社員,據說是病了,餓死了
那個獨眼龍生產隊長不是個東西
四清,清出來他貪污糧食幾千斤
用糧食作誘餌
利用職務之便和女社員發生不政黨關係
**************************************************************************
吃飯不要錢: 我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湖南農村人。有人說毛時代沒有嫖娼是一派胡言,只不過那時的嫖娼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嫖客們都是那些基層幹部(高層我不知道就不說了)。因這些人手中有權掌控著生活資料,他們可以決定向誰傾斜(如糧食在那種十分緊缺的情況下可決定一個人的生死),且他們自己本身不說飽食終日但至少是不容易餓一回肚子,故當時那種情說只有這種人才有能力玩女人。
而一般社員就不同了,在長時間食物不足的情況下,他們一個個飢腸轆轆,不是遍身俘腫就是枯瘦如柴。在這種情況下你便是有個女人送上門來,他們也不會有這個慾望和體力,此時此刻的他們己不是男人,他們心目中唯一的獵取目標是食物!
"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於當年那種歷史背景下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
貓林茶客:只聽說河南、四川、安徽、山東、甘肅、山西等省餓死了大量的人,第一次知道湖南也餓死了這麼多人。
- 關鍵字搜索: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