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牆」氣勢不凡
據曹黎明先生向春城晚報報料稱:昆明市五華區沙朗白族鄉一道山樑上,有兩段高達10米的古石牆。石牆每段長約五六十米,中間有一個大缺口,給人一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曹黎明猜測,它是大理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古城牆,是一千多年前大理段氏所建,有防禦和保護作用。它是否真的就是古石牆,還有待有關部門、專家考證。
調查:山樑上有10米高「石牆」
昨日中午,記者驅車來到沙朗鄉磨刀箐村,前行兩公里後到達山頂。山頂上是一塊寬闊的緩坡地,四周樹木蔥鬱。站在山頂,可以俯瞰整個沙朗壩子。在一片長滿了野草和野蕨菜的山樑上,一段10米高的「石牆」赫然顯現在眼前,遠遠看去,高大的「石牆」像一道天然的屏障。
乍一看,「石牆」是天然的山石堆積而成,但細細一瞧,又像人工堆砌而成。更稱奇的是,石牆依山就勢,似乎就設在一道山樑上,而且兩段「石牆」間有一個大缺口,如果將它們連接起來,則將形成一段200多米長的高大牆垣。
散落在地的石頭有模有樣
辨認:石條像人工打磨切割過
走到石牆前仔細一看,發現石牆由一塊塊石塊疊加而成,幾塊落在一旁的大石條子,就像是經過人工打磨、切割過一樣。而有的石頭又好像沒有任何加工過的痕跡,完全是大自然天造地設。
記者沿著石牆爬行,很是艱險。記者發現,石牆的氣勢雖在,但歷經風雨,許多石頭上、石縫裡都長滿了青苔,以肉眼分辨,根本無法確定它是自然形成的石堆,還是人工堆砌而成的石牆。
「石牆」的痕跡不知是天然而成還是人工彫琢
說法:「石牆」為大理段氏所建
曹黎明說:「這些石塊並不是簡單地疊在一起,石縫之間有人工黏合起來的痕跡。我第一次見到這石牆時,就是因為從石縫之間找到了白色石灰和沙土,才感覺到這石牆像是人工修筑的。」
隨即,曹黎明從兩塊石塊間取出了一塊類似石灰的東西給記者看。曹黎明還指著一塊石頭上的一些「刻痕」說:「你們看,這石頭上還刻有文字,像是 ‘日月同天’4個字。」但記者仔細辨認,卻看不出來端倪。
「我認真看了幾次了,我認為它是一道古石城牆,有的石縫中,還有沙漿的痕跡,明顯是人工壘砌的,只不過在壘砌時,依托了山勢,形成了石牆。在石牆的後面,曾經生活過一些古代的白族居民,他們依托石牆,佔據著山頂要塞,俯瞰著沙朗和昆明壩子……」
曹黎明猜測,這兩段石牆,是宋朝段氏家族從大理搬至此地居住後修筑的,修石牆是為了防禦,也是為了控制交通要道。據說,當時茶馬古道從此地通過,這裡是茶馬古道的一個關口。
曹黎明說,他目前正在從事昆明古代歷史的調查工作,想弄清昆明古城的來歷及周邊的遠古居民。曹黎明介紹,現住在磨刀箐村的村民幾乎都是70多年前從滇東北遷移過來的,而此前這裡生活著許多從大理遷移過來的白族居民。「石牆」可能是1000年前北宋時移居到此的大理段氏所建。這裡也很難說是古代大理國的一個邊隘,說不定還有駐軍把守過。
「古代人修城,會依山就勢。這石牆,有一部分是自然的山石,但也有許多是人工壘砌上去的,你別看石頭那麼大,有的不太規則,這可能是當時砌城牆是選擇自然山石的原因。但有一點,一個個、一塊塊的石頭壘在一起,如果沒有人為因素,光靠大自然是很難如此成形的。」曹黎明堅持認為,這兩段石牆就是古城牆。
傳說:山上曾有白族居住過
當地村民是否聽過有關這段「石牆」的傳說?
磨刀箐村50歲的鄒元菁村長說:「我小時候到梁子上放羊時就見到過‘石牆’了,當時我們都叫他石圍欄。至於它的歷史,我們也不太清楚,但小時候聽長輩說起過,以前山上確實有白族居民生活過,但後來聽說白族居民都下山生活了。我長大一些後,有一名雲南大學的老教授到山上考察時,曾說這是一段‘古城牆’。但近年來,並沒有專家考證過,它就是古城牆。」
據鄒元菁介紹,沙朗的白族居民是從大理搬過來的,當年南詔國滅亡後,由於某些原因,部分段氏從大理搬至此地,在山梁子上定居下來,當時茶馬古道由此經過,曾經還有人看到過石條鋪成的古道,而現在這些石條都已經沒有了。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昆明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