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媽祖故鄉「莆仙戲」申報世遺

 2010-09-08 11:5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現存戲劇中最古老劇種之一,有「宋元南戲的活化石」之譽的莆仙戲,正準備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莆仙戲教科書的「莆仙戲傳統科介」手稿流失民間40多年後,重新現身。

福建莆田市莆仙戲申遺辦今天告訴中新社,莆田市政協退休幹部余平日前將珍藏多年的「莆仙戲傳統科介」手稿捐獻給申遺辦,希望能夠為莆仙戲申遺貢獻一份力量。

「莆仙戲傳統科介」由現代莆仙戲宗師黃文狄所著。黃文狄是莆田忠門安柄人,是上世紀20-60年代最負盛名的莆仙戲表演藝術家,人稱「仙笛」。當年莆田民間素有「仙笛好手工,著手便出籠」的說法,意指黃文狄演技精湛,每演必轟動。

黃文狄為了傳承莆仙戲表演藝術,遴選莆仙戲生、旦、靚妝等各角色當家演員,聘請當地著名畫家寫生繪圖,編著成一部圖文並茂的「莆仙戲傳統科介」。全書18 萬字,附圖813幀,將莆仙戲所有基本動作、表演絕技一一圖解,被譽為莆仙戲「教科書」。

余平說,文革時很亂,他偷偷把3本「莆仙戲傳統科介」包起來,帶回到莆田黃石老家,放在牛棚底下的牆洞裡。

莆田市藝術研究所所長林金標表示,這3本書很有價值,能看到這麼完整的莆仙戲「教科書」,大家心裏很高興;下一步爭取將「莆仙戲傳統科介」整理出版,為莆仙戲傳承發揚「添薪」。

據報導,流傳於「媽祖故鄉」、中國著名僑鄉莆田的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是在古代「百戲」基礎上發展形成,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閃光於現代。它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豐富,綜合莆田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曲歌舞的藝術特點,用方言演唱,具有濃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元素,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来源:中央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