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前幾天,財經記者浦超送來一篇消息,我改了個標題:《全球首只普洱茶投資基 金公開上市》。
他原稿的標題是:《普洱茶進入資本運作時代》。
這是我佈置他去採寫的,所以我對這件事的大致情況是瞭解的。但剛接到這篇稿 件,我掃了一眼標題,竟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就是我安排去採訪的這條新聞。
一隻基金上市的非常明瞭的新聞,記者為什麼起了這麼一個讓人有些不著邊際的 標題?我覺得弄清楚記者做這個標題的意圖和出發點是件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對以後 新聞標題的製作有所借鑒。
看一看稿件的導語,就搞明白記者所起《普洱茶進入資本運作時代》標題的來源 了。導語是這樣的——
"全球首只普洱茶投資基金日前在馬來西亞吉隆坡上市,並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 業內人士表示,此舉意味著雲南普洱茶投資進入了資本運作時代。"
從導語可以看出,記者認為這件事裡面有3個新聞點:一是"全球首只普洱茶投資 基金在馬來西亞吉隆坡上市";二是"受到投資者的追捧";三是"普洱茶投資進入資本 運作時代"。
新聞標題實際上反映的是記者對新聞價值側重點的判斷。如果同一個新聞事件中 有多個新聞點,記者選取哪一個新聞點作為標題,說明他的意識裡是把這一個新聞點 當成側重點,他認為這一個新聞點的新聞價值最大。我們常在報紙上看到雙題新聞( 即主標題和副標題),說明記者或者編輯判斷這則消息中有兩個或以上的新聞點都很 重要,不忍取捨。
記者、編輯給新聞起標題看上去似乎是信手拈來,其實都經過了一個思維的過程 ,哪怕是下意識地寫下一個標題,他的頭腦中也是有一個思維活動的。
上面這一則新聞,記者說他沒有多想,下意識地就把"進入資本運作時代"用作標 題了。
沒有多想不等於沒有思維活動存在。探究他在起這個標題過程中的思維活動,他 是自然而然地判斷"普洱茶投資進入資本運作時代"這個新聞點是整則消息新聞價值的 側重點。
而我判斷整則消息中最有新聞性的新聞點是"全球首只普洱茶投資基金上市",這 就產生了兩個不同的新聞標題。
第一部分 2.新聞標題切忌抽象(2)
我感興趣的是記者為什麼會"下意識"地認為"普洱茶投資進入資本運作時代"最有 新聞價值。我覺得記者這種"下意識"的思維活動頗值得研究。
所謂"下意識",其實指的是人的一種思維慣性。人的思維活動會受到各自固有思 維模式的束縛,思考問題時就會條件反射地遵循這種思維模式,形成我們常說的"不 假思索"的現象。
中國人是習慣於抽象思維的民族。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喜歡用象徵、隱喻等修 辭手法。明明誇人高壽,我們不說他有八九十歲了,要說"松柏常青";明明想說世事 無常,我們不說經歷了哪些磨難和變遷,要說"滄海桑田",等等。文人不屑於把話說 直白,似乎一直白就沒有"文氣"、就不是文人了。
我讀過的一些世界文學名著,記得都是這樣一些書名:《安娜·卡列尼娜》《基 督山伯爵》《包法利夫人》《嘉莉妹妹》《大衛·科波菲爾》《卡拉馬佐夫兄弟》《 簡·愛》《茶花女》《馬丁·伊登》《三個火槍手》……比比皆是,是怎麼回事就怎 麼回事,寫誰的故事就以誰作書名,一目瞭然,明明白白。我們不,我們的名著裡沒 有《唐僧和他的三個徒弟》,只有《西遊記》;沒有《賈寶玉和林黛玉》,只有《紅 樓夢》;沒有《梁山的108個好漢》,只有《水滸傳》。別說外國人根本理解不了"水 滸"二字,就是現在的中國人,能知道"水滸"二字何意的恐怕也僅是少數。
這樣的思維習慣反映在新聞標題的製作上,是很多記者、編輯喜歡在標題裡堆砌 形容詞,或者大而不當地描述,讀者看上半天也不知道究竟要報導的是個什麼事兒。
但新聞畢竟不是文學,新聞就是痛痛快快告訴讀者發生了件什麼事,別雲裡霧裡 地把讀者的頭都繞暈。
所以我主張把真正的新聞做進標題,那些抽象的描述以及形容詞、副詞,能不用 就盡量不用。
記者李懷岩從雲南天文臺採訪完為"嫦娥一號"繞月工程配套觀測所做的準備工作 回來。我正在家裡寫這篇隨筆的時候,他打來電話跟我商量,說想寫一篇"嫦娥奔月 在即,雲南天文臺嚴陣以待"的消息。
"什麼'嚴陣以待'!"我說,"找出真正的新聞來寫進標題!"
過了一會兒,稿件送過來了,我先看標題:《北京、昆明將是唯一可以接收繞月 衛星傳輸數據的地方》。小夥子接受了我的意見,算是把"新聞"做進了標題。
通篇看完之後,我將標題又改為《"嫦娥一號"傳回的"天籟之音"將在北京、昆明 兩地接收》。一是因為既是北京、昆明兩地都可以接收,就不能說是"唯一",原標題 不準確;二是因為稿子裡講屆時接收的主要是繞月衛星傳送回來的30首歌曲,是真正 的來自太空的"天籟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