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長沙天心閣古城牆上發現了一塊明朝洪武年間的窯磚,窯磚上刻有負責製造官員的名字,窯磚出了質量問題,可以立即最查到責任者。
「豆腐渣」工程的危害,明朝人就有深刻認識了。長沙天心閣古城牆上發現了一塊明朝洪武年間的窯磚,窯磚上刻有負責製造官員的名字,窯磚出了質量問題,可以立即最查到責任者。
「長沙府禮陵縣提調官典史陳福,洪武七年八月。」這塊青色窯磚睡在長沙天心閣古城牆東南角600多年,但一直以來因為普普通通而並不引起遊人注意。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專業委員會理事馮建平7日考證,這是明朝洪武年間的一塊窯磚,目前在天心閣250餘米古城牆上僅發現這一塊。其餘窯磚多為清朝咸豐年間留下來的窯磚。
明朝窯磚目前僅發現一塊
「這塊窯磚從明朝洪武年間到現在,見證了長沙600多年歷史。」馮建平介紹,天心閣下的一段古城牆已定格為長沙古城牆的唯一遺存實物。古城牆全長共251米,高為13.4米,頂面寬為6.1米,長度大約為古代長沙城牆全長的三十五分之一。目前在天心閣250餘米古城牆上僅發現這一塊明朝窯磚。
保存了600多年的明朝青色窯磚還完好無缺,實屬不易。「這一段城牆差點被全部毀掉,是因為有一幫文人阻擾,才有今天的存在。」馮建平說,這是長沙歷史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窯磚刻上官員名字保證質量
明代以前,長沙的城牆均為土筑,到明初已年久失修,毀壞不堪。到明朝洪武五年間(1372年),才展開了大規模的城垣修繕工作。這一年,長沙守禦指揮使邱廣,以磚石對土城牆進行全面改造。現在唯一留下的這塊窯磚,正好是明朝洪武年間將土城牆更換為窯磚城牆時,留下的一塊。窯磚長大約為0.5米,寬大約為0.18米,重大約為10公斤。
為什麼古城牆上的窯磚刻上了年份和製作者呢?馮建平說,這些都是作為城牆磚的官窯印,相當於官窯和責任制。誰建的誰負責,驗收時一眼就可以看出窯磚是哪些人製作的,質量如何。
發現明朝或更早窯磚有獎勵
今天在古城牆上所能見到的窯磚,絕大部分都是清朝燒制的。
長沙市民和外地遊客如果遊覽天心閣時發現古窯磚,可直接與天心閣管理處取得聯繫。最先發現並提供信息者,天心閣管理處將予以獎勵。
*相關鏈接
長沙古城牆演變史
馮建平考證,長沙土城牆2200年前就已存在。
隋唐時期,長沙古城牆的西城牆在湘江邊,東城牆在瀏城橋至天心閣一帶,南城牆在今南門口一帶,北城牆在今潮宗街與營盤路一帶。
宋代的長沙城垣格局最終完全確定,範圍為南止城南路,北止湘春路,東枕龍伏山,西鄰湘江。
明朝洪武五年間(1372年),展開了大規模的城垣修繕工作。
1852年太平軍攻打長沙城以後,清朝的咸豐、同治年間對古城牆進行過多次修繕。進入光緒時期,城牆成了人們遺忘的角落。
上世紀20年代,隨著近代社會不斷發展,長沙的部分古城牆不僅已失去了其軍事戰略價值,還對擴大城市、繁榮商貿產生了障礙。為此,從清末至民初,政府就多次決議要拆除城牆,1924年開始實施這一工程。拆除工作接近尾聲時,僅留下了天心閣這一小段城牆未拆。
「追溯其中原因,不得不提到湖南名士曹典球。」馮建平說,當時政府提議將天心閣古城牆一併拆除,當時的市政籌備處負責人曹典球先生挺身而出,力陳利弊,並慷慨聲言,要「睡在城牆上,與城牆共存亡」,得到了當時眾多有識之士的擁護。經過再三呈請,政府才最後決議保留天心閣下城牆,修改環城馬路規劃,將原擬拆除天心閣後開闢的路段改為繞城牆而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明朝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