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中)與父母在家中。
Linda在球場上。
來自深圳的17歲女孩Linda Luo(羅周穎青,父親姓羅,母親姓周),打高爾夫才5年,已贏得了三次美國全國比賽冠軍,最好成績達到67桿,在高爾夫週刊世界青年排名(GolfWeek World Jr. Rankings)中一直在前50名中波動,最高排30名。因為高爾夫成績好,她收到了哈佛、耶魯、史丹福、普林斯頓等名校的錄取通知(Offer),最後選擇了密歇根大學。
在Linda從美國回到烈治文家裡休假時,記者到她家採訪了她。從兩年前開始,為了接受更高爾夫專業的訓練,Linda在媽媽的陪同下,已經在美國上學了。Linda看起來比同齡人成熟。願意跟同齡人分享的經驗是:「進入名校不僅可以憑學習成績,還可以通過體育方面的特長。」
名校紛紛為她敞開大門
Linda告訴《加拿大都市報》記者,名校都在招特長生。哈佛大學校長曾邀請他們全家到訪,對他們說:「哈佛只需要15%的天才,其他學生健康地全方位發展。」
全家受邀考察了十幾間名校後,Linda選擇了密歇根大學。一是因為Linda想學經濟,密歇根大學的經濟繫在全美排名第三,二是因為各個學校中,密歇根大學的高爾夫設施最好,有自己的高爾夫球場,學校的高爾夫教練也是Linda最喜歡的。他們還有一個考慮是,常春籐大學的功課太重,沒有時間打球,密歇根大學對因為比賽而耽誤功課的運動員會請老師一對一輔導。Linda說:「密歇根大學對於我最合適,我未來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做專業球員,二是做經濟類行業。」
密歇根大學非常歡迎Linda,為她提供全獎學金,連伙食都包了。
雖然花了大量時間去比賽,Linda功課也很好。所有功課的平均分是A-。各科老師對她的評價都很高。Linda並不自滿,她說:「沒有天才。被人稱為天才的人,只是比別人付出的多。」
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Linda的父母從小讓她參加各種培訓,學舞蹈、鋼琴、小提琴。2003年,12歲的Linda隨父母移民來溫哥華後,爸爸第一次把她帶到了高爾夫球場,從此與這項運動結下了不解之緣。她覺得自己的天性和天分適合打高爾夫,在打球的過程中,她發現自己應該走這條路。
開始時,她跟爸爸打球,有經驗的球友看到這個孩子打球的爆發力非常好,就建議給她請教練。Linda換了幾個教練,後來找到很好的教練。她打球的進步很快,學球的第一年,就由120桿打到90多桿,第二年,打到70桿。2005年,她代表加拿大隊參加全北美青少年高爾夫比賽,團體進入前5 名。
有一次去美國比賽,Linda賽前在美國的高爾夫學校培訓了一個星期,覺得很有幫助。於是在2009年1月,她在媽媽的陪同下,搬到美國佛羅里達州上學,住在高爾夫球場,每天跟教練訓練。
今年暑假,她參加兩次美國青少年公開賽,都獲得冠軍。今年10月,她在佛羅里達舉辦的美國全國比賽,再次獲得冠軍。這次她的成績是67桿。
比賽時,冠軍的爭奪總是很激烈。Linda說,她第一次贏得美國全國冠軍的那次,比賽需要加時,早晨開始打球,遇到了打雷下雨,比賽停了6個小時,在下午4點再打。
這時Linda與另外兩個女孩同樣桿數。到第六個洞時,天黑了,如果決不出勝負,就只能到第二天早晨5點再賽了。球場上只剩下Linda和一位來自南非的女孩。進洞的最後一球,南非女孩的球在洞口繞了一個圈,出去了。Linda的球則一下子就進洞了。
還有一次在代表中國去阿根廷比賽時,風很大,要下雨的樣子。球場上有山坡、水和很高的草。如果球進了草,或是停在山坡上,就很難打了。在打到最後時,另外幾位選手的球要麼打進了水中,要麼是上了山坡,而Linda的球幸好在打上坡後落在球道上,最後領先兩桿獲勝。
她喜歡高爾夫有很多理由。Linda說,高爾夫很鍛練人。這項運動對體能是一種挑戰。經常需要在太陽底下走五六個小時,這很考驗人的承受能力。在比賽的時間,即使是颳風下雨,如果裁判沒有宣布停賽,也得照樣打下去。
另外,打高爾夫對於心理也是一種考驗,比如,這個球打壞了,下個球是繼續打個爛球,還是調整心態,把局面挽救回來?高爾夫還是一項讓人動腦筋思考的運動。在遇到沙坑、水或是颳風的情況下,怎麼打,用幾號球桿?這很考人的判斷力。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在高爾夫運動中一路進步,Linda非常感謝自己的父母。她說,父母一直鼓勵、支持她,在自己遇到挫折的時候安慰她。特別是本來是女強人的媽媽,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全職陪她住在美國練球。媽媽包辦了她的所有後勤,管她吃喝、衣服、外出比賽的行李、球包、用具。比賽時,媽媽也可以陪,只是不能說話。媽媽會幫她看球的落點。
父母做事的態度也對Linda有影響。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她覺得這話有道理。父母做事專注、認真,對她的成長起了榜樣的作用。
- 關鍵字搜索:
- 哈佛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