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週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中國作為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近年又進入了社會矛盾高發期,每年都要發生許多別國難得一見的新聞與大事件,2010年當然也不例外。限於篇幅,本文從經濟、環境、政治與外交四方面盤點2010年所發生的一些事件,這些事件不僅已注定將刻在歷史的長廊上,還會對今後的中國與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一、經濟篇:
1、谷歌中國遷移至香港
2010年1月13日,Google宣布無法忍受對搜索內容的限制將退出中國市場。在這個「缺乏英雄的年代」,這一聲「說不」,頓時使Google成了萬眾歡呼的英雄。在與中國政府一番試探性的較量之後,Google最終於3月底宣布將服務遷移至香港,並停止按照內地法律要求過濾有害信息。
儘管Google這一壯舉得到人權組織一片歡呼,但國際網際網路巨頭們卻展示了另一種態度。比爾.蓋茨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都不顧形象地出來表態,認為Google對中國市場不瞭解。網際網路公司普遍認為,谷歌在面對中國這一特色鮮明的市場時,需要對自身戰略作出相應調整,才能贏得市場機遇。
Google的中國困境其實折射了外國資本為了在中國市場生存而無法逃脫的兩大定律:第一,被迫順應中國的制度環境(包括向中國官員大量行賄);第二,放棄在本土必須堅守的政治原則與道德律條,順從中國政府的各種有悖人權原則的要求。
退出中國市場,確實於Google的商業利益有損。但Google從中國市場退出,再次將世界IT行業與中國政府之間那種不光彩的合作推向公眾視野,使IT行業巨頭在與中國政府進行那種不光彩合作時不再那麼理直氣壯。
富士康跳樓門,引發5至7月蔓延中國各地的罷工潮,江蘇昆山花橋區台資書元機械廠超過兩千名工人罷工,工人準備上街遊行,被警察圍住。Getty Images
2、富士康員工十三連跳事件、罷工潮與中國經濟結構轉型
2010年1至4月間,台商郭台銘的富士康發生13連跳事件,這一事件除了使中國政府很看重的「GDP騎士」、中國製造的「成吉思汗」郭台銘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外,還成為「中國製造」的一個轉折點:
一、富士康的困境其實也是中國製造的困境。這一困境就是:由源源不斷供給的中國廉價勞動力構成的勞工隊伍、軍事化的嚴苛管理、日不落的生產流程,既創造了中國這一世界工廠的輝煌與富士康龐大的帝國霸業,也是中國這一世界工廠難以持續下去的軟肋(意指痛處、脆弱點)。
二、此事件成為引發5至7月蔓延中國各地的罷工潮。從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出現「第一跳」以後所發生的職工連續跳樓事件,引發了社會輿論對亞洲資本血汗工廠的尖銳指責。5月17日,廣東佛山本田零部件工廠工人罷工,要求加薪,該廠發起罷工的青年工人譚國成被稱為「打響中國工運第一槍」。從此引發了中國外資廠(主要是亞洲資本)的罷工潮,隨後蔓延至廣東、深圳、江蘇、江西、上海、陝西等十餘個省分。
三、富士康事件及後續的罷工潮表明,依靠透支勞工生命福利的「中國製造」已走到盡頭。近20多年以來,質量偏低的「中國製造」能在世界市場擁有很高的佔有率,完全是依靠價格低廉的優勢。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主要依靠「比較成本」優勢,以土地、勞動力價格、稅收、原材料等方面的低成本優勢,支撐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但自本世紀初以來,土地、稅收、原料等價格都在上升,中國維繫「世界工廠」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賴低廉的人力成本。富士康事件引發了企業的加薪潮,勞動力成本上升,迫使中國沿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尋找新的「成本窪地」,有的遷往東南亞國家,有的則在中國國內西遷北移,還有的乾脆關張了事。所有這些,表明中國這座「世界工廠」已是夕陽西下。
3、通膨之困
中國去年飽受通貨膨脹之苦。物價持續成長,一些地區的物價已超過香港,民眾積怨甚多。betway体育手机网 調查顯示,居民對物價的滿意度已經降到199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有學生甚至搗毀學校食堂,抗議物價上漲。
自11月以來,中國政府啟動行政手段去幹預市場物價,對一些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實行臨時性限價,針對貧困人口發放補貼及打擊投機等4項措施以來,發改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11月22∼24日這三天之內連發4份文件,要求穩定物價。但從市場物價來看,這些措施只在短期內起作用,物價上漲之勢並未被真正遏制住。
關於通膨原因的爭論涉及到通膨之勢是否能夠被真正遏制住。官方想方設法證明是「輸入型通膨」。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認為是因為美元發行過多,給中國帶來輸入性通膨衝擊,給中國企業造成困難。但陳德銘這一說法既不符合事實,也與其他金融官員的說法相悖。
事實證明,過去三年內貨幣供應量增加了78%。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吳曉靈的說法完全否定了陳德銘的「輸入型通膨」說:「過去30年,我們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所謂「超量的貨幣供給」,就是依靠央行不斷增發貨幣。
上述問題將會對今後中國經濟走勢起極大影響。人民幣仍然必須承受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雙重壓力夾擊。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和匯率變動將成為考驗「中國製造」的兩個主要因素。北京方面已感受到這種壓力,多次提出要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當前要務。從中國現有的技術能力與知識產權保護狀態來看,經濟結構轉型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二、環境篇:
去年中國的環境災難不斷,表明過去三十年以來以透支生態系統為代價支撐的中國經濟發展難以為繼。
中國政府在災難初期拒絕外援,導致青海玉樹地震的新聞亮點竟成了中國政府最不能容忍的「喇嘛救災」。Getty Images
1、中國玉樹地震
2010年4月,一場7.1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青海省玉樹自治州,兩千多人喪生,近90%的房屋倒塌或受損。由於玉樹地處中國的政治敏感地帶──西藏地區,因此中國政府在災難初期拒絕了國際援助,但嚴酷的自然環境既令救援物資進入當地困難重重,也使內地救援人員的高山反應而使救援力度大打折扣。
因此這次地震的新聞亮點竟然成了中國政府最不能容忍的「喇嘛救災」,那幾幅身披紅色袈裟的喇嘛站在高高的廢墟上奮力救災的照片隨著網際網路傳遍世界。事後,青海省政府又發了一通文告,說明所有的救災錢款與物資要由政府統一調度使用,使得救災捐助者熱情大打折扣。
8月8日凌晨0時,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縣,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洪水夾帶180萬立方米的泥、沙、石,呼嘯而下,瞬間淹沒三、四個村,七、八百戶被埋,更衝進繁華的縣城。Getty Images
2、舟曲之覆與生態災難
外國媒體將中國青海玉樹地震列為去年全球的十大災難之一。但在中國境內來說,甘肅舟曲之覆帶來的陰影與驚恐,不僅大於玉樹地震,甚至比兩年前的汶川地震更為深重。因為中國人已經清晰地感到,舟曲這類緣於大自然報復人類的生態災難正在逼近。官方公布的數據證實了國人的驚恐並非杞人憂天:去年1至7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26,009起,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透露的權威消息證實舟曲之覆只是拉開了一連串災難的序幕,全國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20萬處,其中類似於舟曲的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1.6萬處。這種隱患點重點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甘肅、陝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市。就在舟曲之覆後不久,汶川遭暴雨重創,北川兩天300起泥石流。
除此之外,2010年中國西南五省持續幾個月的大旱,以及北方頻發的沙塵暴,各地頻發的泥石流,使中國媒體不由得發出感嘆:生態報復來臨,中國環境提前進入「2012」。
頻發的生態災難,迫使中國政府不得不承認是人類不當開發所致。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主要建立在對透支生態環境與勞工的生命福利,現在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難以為繼。尤其是生態安全涉及到一個國家最終的政治安全,這是2010年舟曲之覆給中國人發出的警告。
三、內政外交篇
最近兩個月內中國內政外交發生的變化很有看點。
一是在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中共再次表態,「要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並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了中共始終堅持的發展和政治戰略:通過由政府控制資源分配大權的「市場經濟」實現經濟高成長率,同時依托一黨專政體制為維持社會穩定(即中共的統治穩定)。
與此同時,中國外交政策大幅度調整方向,將外交政策從大約五、六年前與和平崛起理念配套實施的「有所作為」再退回到鄧小平定下的「韜光養晦」。從中可以推斷出中國政府今後的方向是內部維穩,外部維和。
對今後中國政治發展方向將起作用的有以下幾點:
1、溫家寶政改烽火戲世界與紅色太子黨接班
中國歷史上有一著名典故,叫做「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講的是西週末代君主為博寵姬褒姒一笑,不惜點燃烽火戲弄諸侯的故事。中國總理溫家寶去年也玩了一把政改烽火,只是烽火的規模比當年周幽王大得多,後果卻遠沒有周幽王那麼嚴重,不過是媒體浪費了不少版面,擁護者白白耗費了熱情而已。最重要的是他的動機遠比當年周幽王高尚,並非為了牟取私利,主要是為了安撫國內外期盼中國早日實現自由民主者那飢渴的心。
溫家寶從去年8月深圳講話開始,曾七言政改。溫相在深圳的講話先是被國內「零八憲章派」放大解讀成黨內高層改革派要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信號,繼之被不少英文及多語種媒體熱炒。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前夕,美國CNN對溫相的採訪將海內外對中國政改的期盼推到了最高潮,一些聲望卓著的媒體甚至預言政改將成為五中全會的主要話題。
10月18日發布的中共五中全會公報讓人們的期盼降到了冰點,在長達4,700字的全會公報裡,雖然指出「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但對政改卻只在「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這句之後含義不明地泛泛提及:「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最大成果,是確定了老太子黨成員習近平接掌第五代領導核心大位,如果薄熙來(薄一波之子)與劉源(劉少奇之子)都如傳言所說將獲大用,那麼紅色董事會──中國建國第一代元老的太子黨們將從總經理手中接過控制權,誰能說中國的精英選拔機制的主要因素不是血緣?
民間及國際社會期盼中國政改,是因為中國的現實有強大需要。習近平政治態度保守,從2008年以來不斷推出以「六張網」為核心的奧運安保模式,師毛故智強化居委會作用,將東西廠制度的人民戰爭版本再度引回中國。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將會日益激烈,政改話題會不時回到網路空間。
2、外交政策從「有所作為」回到「韜光養晦」
2010年12月7日,負責中國外交事務的國務委員戴秉國以個人名義寫了一篇文章:「不當頭,不爭霸,不稱霸,是中國基本國策和戰略選擇」,此文發表在外交部官網上後,迅即被新華網、人民網轉載。
從3月借「民調」宣稱中國將在10年後成為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領導者,轉而為低調謙虛地表示「不當頭,不爭霸,不稱霸」,繼而由儲君習近平於11月14日訪問新加坡時向李光耀表態,要把鄧小平永遠不稱霸的承諾傳承下去;12月15日習近平在會見日本公明黨代表山口那津男時也做出同樣承諾。被稱為去年中國高層訪問的收官之作是溫家寶訪問印巴兩國,姿態也非常友好善意。
發生如此大的轉折,完全是因為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迫使中國再度宣布「韜光養晦」。
自從中國2月份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抖了回精神之後,隨之而來就得應付洶湧而至的指責,如「中國在要發言權時希望坐在前排享受大國風光,履行責任與義務時卻坐在後排稱自己還是發展中國家」等類言論。
緊接著是在西方世界應付沒完沒了的人民幣匯率與貿易紛爭,在亞太地區與鄰國陷入領土領海之爭,結果是被中國用力擠出亞太地區的美國藉機重回太平洋。最近延坪島炮擊事件發生後,國際社會一致譴責北韓,中國的老法寶六方會談被美韓兩國一口拒絕,以為自己在亞洲游刃有餘的中國終於被擠到牆角。
在此情況下,中國再四面出擊顯然有點力不從心,於是再次祭出「韜光養晦」的法寶,聲明「說中國要取代美國、稱霸世界,那是神話。政治上,我們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尊重各國人民對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選擇」,戴秉國給世界各國餵的定心丸各有對象,「不當頭、不爭霸」這話是說給美國聽的,「不稱霸」是說給東亞及東南亞眾鄰國聽的。
中國發生的上述事件與內政外交方略的調整,對中國與世界產生的影響將持續發酵。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何清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