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記者萬厚德分析報導】若說埃及革命牽動中東和平,那麼盛產石油的利比亞目前的動盪局勢,勢將嚴重衝擊全球經濟,而位居美國扼制波斯灣重要據點的巴林一旦易幟,美國對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或將面臨崩盤,伊朗恐趁機串聯阿拉伯世界佔大多數的什葉派,興起全球另一股政經危機。
阿拉伯革命的波瀾,在埃及革命的成功推波下,正衝向北非狂人卡札菲獨裁統治長達42年之久的利比亞,以及阿拉伯半島由少數遜尼派統治長達200年的產油小國巴林。
抗議屠殺軍隊官員紛倒戈
不同於埃及的處理方式,利比亞採取了高壓手段,以包括空軍在內的軍事武力對付手無寸鐵的示威群眾,在戰鬥機的轟炸與外籍兵團冷血無情的攻擊下,到目前為止,已造成300餘人的死亡。一些無法接受屠殺無辜百姓軍令的部隊,紛紛倒戈協助人民擊退政府軍的攻擊,倒戈的正規軍也已撤離南部第二大城班加西,動亂則快速蔓延至首都底黎波裡;據中情局透露,利比亞4萬5千名正規軍,目前只有5千人效忠卡札菲,而兩架空軍幻像戰鬥機也在21日逃至馬爾他申請政治庇護。據路透社2月21日消息指出,一名馬爾他政府官員21日透露稱,有兩名利比亞空軍上校飛行員駕駛著兩架幻影F1戰機在當日叛逃至馬爾他,並向馬爾他政府申請政治避難,據這兩人透露,他們此前接到了向抗議者投放炸彈的命令,因為無法執行而決定叛逃。各有權勢的部族長老,也紛紛與卡札菲劃清界線。
利比亞政府官員包括卡札菲政權二號人物的內務部長阿比迪,紛紛辭職抗議當局的屠殺行徑,而利比亞駐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和馬來西亞等使館的高級官員,日前也相繼宣布倒戈,用辭職和譴責、呼籲的方式,抗議政府出動軍隊對付示威者。利比亞駐聯合國大使也辭職抗議政府的屠殺行動,並在聯合國發言表示,卡札菲是在進行種族滅絕行動,「我怎麼能支持一個殺死自己人民的政府」,應盡速將其逮捕並交付國際審判。而一度謠傳逃離至委內瑞拉的卡札菲,則於22日透過利比亞國家電視臺露面闢謠,並與其子揚言,將繼續以武力對抗這波「顛覆」行動,即使戰到最後一顆子彈也在所不惜,他並下令安全部隊炸毀通往地中海的輸油管線。此言一出,國際原油價格大漲,股市則是全面大跌。
狂人揚言炸油管油價大漲
利比亞原油儲存量達440億桶,為非洲第一大儲油國,日產量為158萬桶,居OPEC第七位。石油輸出對象主要為歐洲,超過65%;中國佔10%,美國則佔8%。位於利比亞石油生產區的部落族長威脅,如持續採取軍事鎮壓,將關閉石油輸出設備,果真如此,分析師指出,將嚴重影響歐洲石油供給,尤其是比例達38%的義大利,這無異是給遭逢第二波經濟危機的歐洲一記重錘。
目前利比亞遭到關閉的每日產油量僅為5萬桶,尚不足以造成影響,不過在後續發展日趨惡化的可能下,以及卡札菲揚言破壞油管設施的威脅下,已造成歐洲與亞洲股市的重挫,而油價也衝破100美元關卡,避險的金、銀等貴金屬價格則連續一週勁揚。有分析指出,若局勢未獲得改善,恐將重演1972年第一次石油危機與2003年第二次波灣戰爭,重創全球經濟的戲碼。至於巴林,由於其石油幾近枯竭,目前日產4萬桶石油的產能,對全球油價並不能起到什麼影響,但是就控制波斯灣出海口的戰略地位而言,卻極具關鍵地位。在獲得王室長期的支持下,巴林成為掌控中東海權的美國第五艦隊總部所在地。
巴林牽動美中東勢力
從地緣上觀察,第五艦隊對於伊朗最大石油輸出港阿巴丹的石油輸出,具有絕對的控制能力,除了直接掐住了伊朗經濟的命脈以外,對美國為了抑制伊朗恐怖主義輸出而推動的經濟制裁,有實質且關建性的地位。從戰略地位而言,親美的巴林遜尼派王室一旦遭到人口佔70%的什葉派所推翻,勢必讓美國海上勢力被迫撤離波灣,形成全球反恐巨大漏洞,而以什葉派為首的伊朗當局所操弄的恐怖主義,將得以長驅直入沙特等阿拉伯國家,間接造成更巨大的石油危機。
巴林當局雖在日前提出每戶發放3000美金津貼的措施,但是人民並未因此買帳,首都麥納邁反而湧入大批的示威群眾,要求釋放什葉派政治犯與解散當前政府。巴林當局先前採取了武力鎮壓手段,導致傷亡與激起更大的反彈,後由於美國擔心失去這個扼制伊朗的重要通衢,而施壓巴林王室改採對話方式解決。巴林當局日前釋出善意,釋放23名什葉派政治犯,以為雙方對話鋪路。
利比亞為爭政治自由 巴林為種族派系
從當前發展來看,分析認為,雖然同受阿拉伯革命啟迪,但利比亞與巴林發生動亂的原因並不相同。利比亞的福利政策不差,為數不少的石油收益均投入社會福利,但是,卡札菲家族拿的卻遠超過於此,在維基解密、臉書、推特等網站對真相的揭露推波下,長期在政治上遭到禁錮的人民,以及那些同樣遭受失業打擊且精於網路運作的高學歷知識份子,紛紛湧向街頭,借由示威遊行解放長期在政治上遭到壓抑的不滿情緒,在資訊的推波助瀾下,激起一波高過一波的驚濤駭浪,直至獨裁者淹沒在這波濤洶湧的革命浪花而不干休。政治上的壓抑,是無法借由賄絡似的福利政策所彌補。
巴林的動亂,則來自宗教派系間的對立。巴林國內的政治結構如同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長期由人口僅佔30%的遜尼派所掌控,而70%的什葉派則長期在政治上受到排擠,在社會上受到歧視,在資源分配上更是受到不公的待遇。長期累積的怨恨,在阿拉伯革命的鼓舞與伊朗的運作下,激起巴林什葉派人民的反抗,而遜尼派人民也不甘示弱,30萬支持政府的民眾,21日湧入首都麥納邁,形成與什葉派群眾對峙的局面。
分析指出,早在伊朗前國王巴勒維遭到什葉派革命下臺之後,巴林什葉派就開始積極策畫顛覆王室,而伊朗精神領袖何梅尼在1981年就曾協助巴林什葉派策畫政變,希望將巴林變成附庸,但宣告失敗,也進一步造成巴林內部對立的激化,不過什葉派以民主為名的顛覆舉動未曾終止,但多無疾而終。然而此次在網路的推波助瀾下,情況比以前凶險。有足夠充分的理由讓美國政府相信,伊朗是這次巴林動亂的推手,一但被擊倒,中東局勢勢必改觀。什葉派藉著改革的號角正一路迎向沙特,南有葉門革命呼聲,北有伊朗虎視眈眈,巴林的岌岌可危,將讓美國無法坐視此一發展局勢,有分析認為,介入干預或將成為白宮不得不的選項。
為利默許行惡 西方始作俑者
分析表示,事情演變到今日這步田地,西方國家為維護自身利益所採行的中東政策,可說是始作俑者。西方國家在投資議題上,均圍繞在石油相關設施與軍火交易,卻甚少在非政府社群組織、民生經濟、教育發展等提升民主素質上進行交流與投資,更遑論政治制度的改革。說穿了,缺乏長遠觀點的雙重標準是西方世界在處理中東問題時的根本基調。在西方支持下的寡頭政治體制,開始腐敗,即令有著完善的福利政策,但在政制壟斷的局面下,長期遭到桎梏的心靈也開始躍躍尋求釋放的窗口。
歐盟為了穩固利比亞的石油來源,在2009年出售了6億8千萬歐元的精密武器給利比亞,而這些武器在這波革命中卻都成為屠殺無辜百姓的凶器,而其中精密的電訊干擾設備,卻反過來阻礙了歐盟撤離5千僑民的行動。而穆巴拉克近30年的貪腐行徑,依然獲得美國每年近16億美金的軍經援助,美國卻不曾施壓改革,這更讓埃及的獨裁者有恃無恐,政權不再亟思民生議題,疏忽社會結構的變遷,雖有高等教育的培育,卻無相對的經濟改革。
而忙於中東戰局維護石油利益的西方老大哥,對於相關經驗的輸出與協助更是興趣缺缺。只要蘇伊士運河的河道保持暢通,以埃之間的局勢平和,內部再腐敗,就都掩耳閉口。當情報的蒐集遇上以臉書、簡訊進行號召的全民行動時,根本失去了準頭,問題爆發的那一剎那,當權者毫無招架能力,西方更是霧裡看花,甚至一度認為只是暫時性的集體事件。前伊朗親西方的巴勒維政權倒臺的歷史,並未讓美國記取教訓,積極改革與西化的作為,無法撫平巴勒維高壓恐怖統治產生的民怨,加上巴勒維極端仇視伊斯蘭教義,最終導致什葉派極端教義派的興起,成為中東的亂源。而巴林也正走上這條老路。
油價關鍵在沙特、伊朗
錯估局勢失去機先,也導致美國在中東的威望急劇下降,諾貝爾和平獎的頭銜成為歐巴馬最大的壓力,這些依附在美國強大軍事力量下的獨裁者,紛紛遭到美國要求立即改革的警告,但人民已失去耐心,限期的改革,意味著失去權力,甚至遭到清算,這在當權者心中無疑是認定遭到昔日盟友的出賣,美國的威望也急速下降。而最大石油輸出國沙特的未來發展正考驗美國等西方國家。
其實當前油價的信心危機,並非來自於利比亞油井封閉的威脅,而是來自於巴林萬一垮臺後導致沙特可能變天的危局。《華爾街日報》指出,在OPEC的調配下,目前沙特每日石油閑置產能為350萬桶,足以彌補利比亞若全面停產所損失的每日158萬桶產能。至於一方面進行恐怖主義輸出,另一方面也正遭受來自內部知識份子推動阿拉伯革命威脅的伊朗,由於其石油產能達每日400萬桶,因此這一波革命浪潮是否波及伊朗導致內部動亂的疑慮,也是油價破百的原因。
後中東時期什葉派成最大派系
在這波革命浪潮過後的「後中東時期」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局勢?分析指出,什葉派無疑將成為阿拉伯世界最大的政治派系,而如果伊朗當局僥倖逃過這一波改革浪潮,勢必糾集包括在美國政府扶植下的伊拉克什葉派等新興政權共同圍堵沙特,並將美國勢力逐出阿拉伯世界,基地組織也將在這片沃土大肆發展,溫和派系的阿拉伯族群將淪為荼毒的對象,西方的反恐擘畫也將遭到破局命運。
至於北非的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將有可能朝向如土耳其政治體制世俗化、民主化的方向發展,但與美國或將保持距離,伊朗軍艦在21日獲得埃及當局同意通過蘇伊士運河,就是一個例證,美國將逐漸失去對這些國家的掌控。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阿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