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外媒建議中國需要更明智地花錢

 2011-07-06 12:0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多年前,當中國工商銀行(ICBC)準備上市時,對自身的資產負債表進行了一場「春季大掃除」,成立了華融資產管理公司(Huarong Asset Management),作為接收其全部壞賬的平臺,同時,中國財政部對該行進行了資本重組。

如今,華融已經改頭換面,成為一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中國無法直接從工行貸到款的人,在這家大行的推介之下,紛紛轉向華融在香港的分支機構貸款,不過利率要高出許多,年息最高達20%。

華融的許多貸款者是二線房地產開發商,由於中國正力圖平抑已危及社會穩定的房價漲勢,這些開發商在國內貸不到款。

通常而言,這些貸款者都能夠把錢弄過境,帶回內地。

於是,這個原本為了處置工行不良貸款而創建的平臺,如今很可能正在製造下一波不良貸款。

GaveKal Dragonomics表示,上述擔憂是銀行股本月下跌10%、按市淨率計處於歷史最低位的原因之一。

對於中國監管機構在遏制近兩年的放貸狂潮上取得了多大成功,分析師們莫衷一是。但人們一直擔心,中國可能從最近兩年的投資過熱轉向另一個極端,即企業完全貸不到款。這種結果將給宏觀經濟造成可怕影響。

不過,眼下尚未出現信貸短缺問題。在中國,信貸仍在湧動,儘管速度有所放緩,而且拜香港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如華融)所賜,成本有所上升。

根據摩根大通(JPMorgan)的數據,香港的銀行信貸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例為240%。這主要反映出許多中國貸款者繞開內地限制措施,前來香港借貸的事實。中國內地的這一比例為120%。

當前問題在於:有多少資金正流向高端房地產市場?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對房地產市場的依賴程度極高。另一方面,流向更具生產力的中小企業的資金到底少到什麼程度?

「中國奇蹟」很大程度上以下事實相關: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通過生產世界其他地區都願意購買、價格低到無人能及的商品,實現了優質的增長,以此推動了中國的經濟擴張。箇中原因在於,中國勞動力既便宜又高產,同時中國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即使是現在,儘管工資日趨上漲,中國依然具備規模經濟的優勢。

相比之下,亞洲其他地區大多是通過便捷的途徑實現了增長——即沒完沒了地蓋樓,以此推高GDP,但這不是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從而為那場亞洲金融危機埋下了隱患。

然而,中國內地如今已經變得過度依賴於那種便捷的經濟增長途徑——堆砌像沙丁魚罐頭一樣的混凝土建築。今日之北京與1997年之曼谷的相像程度,遠甚於其與昔日自己相像的程度。

與此同時,政府已不能像以前那樣有效地按照自己意願來駕馭經濟運行方向。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也就是上次中國物價節節攀升、通脹壓力極大的時候,時任總理朱鎔基能夠極為有效地採用行政手段,但放在今天則不太可能,因為如今的中國經濟遠比15年前複雜得多。

如今,擺在眼前的所有選擇都涉及到艱難的取捨:地方政府需要賣地收入,因為那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所以維持高房價是他們的既得利益所在。銀行存款利率仍為負值,促使投資者把錢投到房地產市場上,因為他們不信任股市,而只要中國繼續施行資本管制,他們除了這兩者以外就沒什麼投資渠道。

中國需要更多的住房。但是,如今在三、四線城市都可見到的豪華住宅滿足不了這種需求,這些城市的收入增長狀況,無法支撐那種高端市場。

目前,我們無法知道這一切究竟將會造成什麼損害。

在正統的放貸領域,即工行所處的這一塊,利率很低,資金成本低廉到簡直可忽略不計。外國投資者正開始去別處尋找機會,因為這裡的資產價格過高,這說明信貸仍然是可以獲得的。相比之下,印度銀行信貸佔GDP的比例僅為52%。

另一方面,在正統放貸部門之外,即華融所在的行當,資金成本則要高出許多。

但是,中國不可能總是有大量資金。當前,趁著資金仍然充裕,中國需要更明智地花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金融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