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央政府敦促各部門公布車輛、招待及出國旅行的「三公」經費開支。有媒體報導,迄今為止,已公布「三公」經費的部門多是「清水衙門」,關鍵部門遲遲不動。
在中國,所謂「三公」經費是指,由政府財政撥款開支的出國經費、車輛購置運行費和公務接待費。《澳門日報》星期三發表社論指出,近些年,中國各級政府機關和單位龐大的「三公」開支備受詬病。截至今年7月11號,只有中國科技部、中國工程院、國家文物局、教育部、中科院和審計署6個中央部門公布了「三公」經費。其中以審計署公布的內容最為詳盡,公布了具體的開銷項目,比如:去年購車四輛,花費115萬元;公務用車共有206輛,平均每輛車的運行維護花費為5萬多元等。但中國的其它92個中央部門至今仍沒有公布相關費用開支情況,率先公布「三公」經費開支的中央部門多是「清水衙門」。美國民間機構「勞改基金會」的楊莉藜就此表示:
「中國的三公消費多少年來愈演愈烈,確實已經成了很大的問題。最近幾年來算,差不多一年要一萬億的花費。中國有好多地方都需要錢,比如說基礎教育問題、健康保護等一系列有關民生的問題都需要錢。而三公的支出一年就這麼多,確實是比較驚人的。所以中央做出這樣一個舉措還是有意義的。但它要求中央直屬的98個單位,讓它們在六月底前公布,這個時間已經過了,截至到十三號,有八個單位,還不到總數的十分之一做出了公布,而且公布的標準也不一樣。有的非常含糊,大家認為,比較可以接受的是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比較詳細。而其他一些單位,簡直是來應付差事。」
社論還說,財政公開是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內容,對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法制有重要意義。官員吃飯、開車、出國,花費多少公共財政,統計起來並不難,難就難在公開這些數字後,公眾和輿論可能會窮追猛打。權力就有了被究責的風險。於是,一些部門產生觀望心態,不願率先公布。社論建議,除督促有關部門落實財政公開外,還需建立長效機制,比如:設立相應法律法規,規定政府部門必須向社會公開「三公」經費等信息,對於不肯公布賬單的部門實行問責制,追究其領導的責任。
國際反腐組織「透明國際」的亞太事務負責人廖然指出,政府信息透明是防止腐敗的第一步:
「應該還是制度建設。所以要透明國際。我們的主要方法都是鼓勵各個國家在建立制度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要建設制度;第二要落實這項制度。一切按照制度來。」
中國媒體曾報導,有中國學者估算,中國每年的三公開支為9000億,其中公款出國3000億、公款招待3000億、公務用車3000億元。中國行政開支高居世界第一,國家行政管理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遠遠超過美國、法國和日本等國家。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