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民居
早前在英國買房後,為緩解房貸壓力,決定將兩間臥室中的一間租出去。在網上貼出廣告,接著進入房客選拔階段,給對方、也給自己一個機會,挑個順眼的室友一起生活。
部分人的「中國文化」
第一位「應試者」來到那天,天上淅淅瀝瀝下著雨,開門一看,是位祖國同胞。此人表情極酷極淡定,臉上絕不帶一絲笑容,進門後直奔主題,腳踩濕漉漉的大球鞋,手提滴滴噠噠的黑色雨傘,急速竄進待租房間的地毯上。
看了一輪,他說對房間滿意,對價格不滿,要殺價,籌碼是「我們都是中國人,我懂得如何愛惜你的傢俱」。此言一出,真叫我不知如何是好。弄不清是我的聽力還是視力出了問題,結果談不攏。卻沒料到,接下來一週,他又在獲知被拒絕後,堅持每天發來簡訊,十鎊十鎊往上加預算。
遇見幾起類似事情之後,難免對自己的同胞產生了「刻板印象」(stereotype)。如果我說,謹慎(缺乏幽默感)、自保(不吃虧)、節儉(摳門兒)也算部分人堅守的一種「中國文化」,你們沒意見吧?
多元文化
說起文化,英國社會的多元文化幾乎無可爭議。就近舉個例:在我居住的社區,因少數族裔人口較多,地方政府寄來家中的信,往往在反面以雜七雜八的各個語種標注「來信內容重要,若不解其義,請尋求翻譯幫助」云云。什麼孟加拉語、烏爾都語、越南語……完全超出你的想像。再說家樓下的地區醫院門口,遠遠就看見繁、簡體的幾個中文大字──「歡迎你」。
當然,今年早些時候首相卡梅倫已明確表示了自己對「多元文化」的失望。他認為多元文化鼓勵了本土極端主義。雖說這一言論似乎意在針對英國穆斯林社區中的極端分子,可身為少數族裔,難免感到情感受了傷害。
不過,儘管急於扶正英國國民定位,英國至今沒像法國那樣,不由分說禁止穆斯林婦女在公共場合以面紗遮面。就拿這事兒說「多元文化」,還真不好下評判。也許法國正是在強勢推「融合」,叫法國本土文化佔據主導。而英國既要體現寬容姿態,又願將西方自由主義價值觀推廣到社會角落,倒有些語意模糊。
自然這是些更大的命題,為免談多了陷入虛無,還是回到我當房東的故事上來吧。其實,方寸之地也能瞥見多元文化的一角。
方寸之地的文化縮影
有時感到,對於詞語的使用就像做遊戲,例如:一個人使用的語言,腦子裡的思想,身上帶有的行為、習慣,用個唯美的詞,就叫「文化」,倘若不小心將這文化強調過了頭,又成了「刻板印象」,含有貶義意味。
這就是說,談「文化」難免陷進「刻板印象」的高帽子裡,尤其以國家作為符號時。所以,下面的話大家不必當真,其中使用之「國家符號」,就當是為了敘述方便吧。
先說我遇到的英國房客,突出特徵是愛喝啤酒,一買一箱,放在冰箱裡存著。且往往深悟「生活、工作平衡」之理,極少因工作虧待自己,但凡遇上地鐵停運、下大雪一類事情,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電話往公司請假。他們平日懶散,對待家人卻很有責任心,離異男子絕不會錯過每週末接孩子見一面的節目。對衛生狀況的要求與我一拍即合:七八分乾淨,兩三分邋遢,即是完美狀態。
德國房客則非如此,自己房間總弄得一塵不染,每每瞟一眼浴室中挂的浴衣,就像昨天才買回來的。他們行李極少,經常是一兩個旅行包裝下所有行頭。彬彬有禮,不大愛說笑,但交房租絕對準時。最叫人自慚形穢的還是他們的好身體,常常加班或出去逍遙至深夜返回,第二天天未亮,又衝個澡出門去。
說起中國房客,當然也不至全是文首提及的模樣。曾經有位皇后瑪麗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的博士生住在家裡,倒也相安無事的相處了好一段。唯一的困擾是,我倆太愛搶廚房做大餐。此外,此人有些過於「自掃門前雪」。其餘則無可抱怨,交租準時,也愛衛生。而最叫人難忘的是,這位中國博士生對時間的嚴格管理,譬如──每天清晨五點至七點,必須起床看動畫片……
不談政治與大命題,這便是在英國生活中離我們更近的「多元文化」。儘管寫到這裡,當我翻看上面的敘述,感到似乎仍未擺脫「刻板印象」之嫌:英國的啤酒、英國人的抱怨,德國人的嚴謹、勤勉,中國人交替的保守與積極──可是,說句實在話,這一切與我何干?何必要去八卦人家的小房間裡,悄悄關著的是什麼?而我的個人喜好,在此簡直不值一提。
當然,前提是人們都保有著基本常識。譬如作為房客,即是交租,愛乾淨,並且不會在大雨天踩著濕鞋、拎著雨傘竄上地毯。以及,若碰巧在客廳這類「公共領域」遇見,大家能相敬如賓的聊點兒共同話題,如此而已。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在英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