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九大抗日謊言之四:蔣介石不戰而退
4.中共說,蔣介石面對日寇的強大武力,倉皇逃跑,不戰而退,把大好山河拱手相讓,這是真的嗎?
真相:蔣介石不是不戰而退,而是持久戰的戰略退卻。
要明白這個道理,要先請大家拿出一份中國地形圖。從太行山以東,桐柏大別山以北,是一片廣闊的平原,對於日本的機械化戰車,是十分有利的,而對我國已經相對弱勢的兵力是不利的,如果要進行持久作戰,能夠固守的就只有華中華南的崇山峻嶺,利用地形的優勢和熟悉從正面和敵後夾擊敵人,才有機會贏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如果在華北平原就把所有的兵力都打光了,那還有什麼可打的?所以,因為中國的地形特色和敵我兵力的懸殊,日本人採取的是速戰速決的閃電戰,而我國必須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持久戰。
日本人的戰略是:佔領東北後,進入華北,然後兵分三路切割戰場。一路往西,攻打包頭太原,然後過黃河,佔領西安,再伺機進襲四川;一路往南,直撲鄭州、武漢、長沙,接著一路打到廣州;最後一路往東,攻打濟南、徐州,最後殺到上海,如此一來,中國就被切成了好幾塊,各部隊間的聯繫就被徹底切斷了。等到日本佔領的我國的西部,再佔領我國的中部,然後把國軍往東打、往南打,打到東海南海去餵魚,背後再從琉球和臺灣夾殺,那中國可就真的滅亡了。蔣介石當然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這種事情發生。
蔣介石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把日本人由北往南打的戰略,徹底的扭轉成由東往西打,而中國的軍隊就可以背對著自己的大後方,邊打邊退,保存實力,而讓敵人無法越雷池一步。
蔣介石怎麼做的?他在日本人安排的三條戰線上,部署了大量兵力,每城必守、每縣必守,國民黨的將領士兵成團成營奮勇戰死的比比皆是,而且在邊打邊退的同時,拆鐵路、炸橋樑、破壞公路,把農田和道路挖出一道道的深溝,灌滿了泥水,讓日本人的機械化部隊難以推進。另一方面,他調集了七十萬大軍,主動在上海發起一場大決戰,進攻日本租界,十天內把日本守軍打得落花流水,日本人發現不對勁,不但得從日本本土調派大量兵力支援,最後不得已,只好把北邊三條戰線的兵也調到上海來。結果日本的五十萬大軍,在上海被蔣介石拖住了整整三個月,一則提升國際形象、二則振奮民心,長江下游和華北平原的物資,也安全的運到了大後方,更重要的是,整個戰線就此被扭轉,給未來的長久抗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戰略目的達到了。
淞滬會戰打完、臺兒莊戰役打完,五十萬大軍集結在徐州,日本人以為蔣介石要在那邊決戰,調動了七十萬軍隊要包圍徐州,結果扑了一個空,軍隊和居民已經往武漢撤退,這才有後來武漢的大決戰啊!國民黨在黃河炸堤決口堵住東北方,北邊拆掉平漢線挖掘工事阻絕日軍南下,使得日軍不得不從上海溯江而上攻打武漢,這場武漢會戰日軍被消滅二十萬人啊!蔣介石告訴他的軍隊,「武漢保衛戰不是只在保住武漢一地,而是要拖住日軍、消滅日軍力量,同時把物資轉進到大後方」。在武漢會戰拖住日軍五個月後,他將剩餘的三十萬精銳轉向四川,並嚴格執行焦土徹略,讓日軍又得到一座空城。蔣介石是最後一個搭機飛離武漢的,當時日軍先頭部隊已經進城,機關鎗的子彈就在他的飛機上下飛,真是危險萬分。
從七七事變到武漢會戰,打了整整一年三個月,蔣介石用華北大平原的空間,換到了堅持八年持久抗戰的時間。日本人四次進攻長沙,三次大敗,第一次時剛好碰到德國入侵波蘭,最後一次時已經諾曼第登陸了。從此之後的七年,日本人在中國戰場,幾乎就無法再做任何推進,因為他們已經到了強弩之末,而我國掌握了地形的優勢,能夠給予日軍沈重的打擊。這正是蔣介石的持久戰略的偉大貢獻。
反過來看,歐美各國擁有比中國還強大的兵力,結果法國才三個星期就被希特勒給滅亡了,而日本人也只花了五個月就佔領了整個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和南洋群島。許多盟軍聯一槍也沒放就投降了。1941年6月當希特勒以閃電戰進攻蘇聯時,德軍轉眼之間就打到了莫斯科城下,幾萬里的防線幾乎全面推進,因為史達林還沒有足夠的準備,連子彈也沒放、物資也沒運就逃跑了,那才叫做倉皇退卻、不戰而降,把大好山河拱手相讓。
反過來說,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時,俄軍元帥庫圖佐夫執行的就是戰略退卻,他將物資轉移、把城市燒光,引誘敵人軍隊深入,等到冬天一到,拿破崙的軍隊快要餓死凍死而撤退時,他便全線反擊,終於收復國土。蔣介石做的同樣也是戰略退卻,只是才剛開始反攻的時候,美國的原子彈投了下去,日本就無條件投降了,不然東北的日軍就是向國軍而非蘇軍投降了。
當國軍在平津戰場、淞滬戰場、太原戰場、徐州戰場和武漢戰場和日本軍隊浴血決戰時,毛澤東在哪裡?共產黨在哪裡?毛澤東躲在延安啊!共軍只打了一場平型關而且還不是主力啊!而且毛澤東還叫自己的軍隊不要打日軍!這樣的領袖和軍隊有什麼資格說別人不抗戰?無恥至極!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和二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