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結束至今已經35年了,除一些對歷史感興趣並願意探究文革真相的年輕人之外,比我再小的人們——包括弟弟妹妹一輩已經對文革沒有什麼印象和記憶了,而80後們則完全沒有經歷、也沒有興趣去看那些看似枯燥的歷史。
在我的這個系列作品中跟貼的網友之中,儘管支持的還是佔了絕大多數,但是也有這樣的聲音:文革都過去多少年了,還翻過來調過去地說起來沒完幹什麼?我相信這樣的跟貼應該出自80後之口。他們只沈迷於網游,只覺得網游「有意思」而對其它知識性的內容一概提不起興趣,特別是歷史。這是個人興趣愛好的不同所致,不好以對錯評之。我只能說:本人一向是把歷史當作故事來讀的,現在是當作電視連續劇來看的,而且歷史上真實的悲歡離合故事,比那些蹩腳、拙劣、漏洞百出的電視劇可精彩多了!也比虛構的網游有意思的多!
本人回顧文革中的普通人的生活,中心內容是「真相」——即親身經歷的文革故事。寫這些的原因至少出於以下幾點考慮:
其一,有人藉助年輕一代不知文革真相,有意誤導視聽,美化文革。這直接與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文革結論的《決議》唱反調,但是不知為何卻未見官方出面堅決制止,所以不得不以歷史真相的敘述揭穿謊言,讓人們看清這些人是如何造假的。
其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傷痕文學」到如今,回憶文革的作品、文章不計其數,但不少是汗牛充棟,絕大多數是當權者們回憶自己或自己的老子是如何遭遇迫害的高層權力之爭,而關於底層老百姓如何渡過文革歲月的相關記述作品則寥寥無幾。姜文多年前的幾個作品和王朔的作品有部分涉及,但是王朔以「軍區大院出來的小流氓」的主人翁身份描寫的那些玩世不恭的、完全沒有生活負擔痕跡的浪漫文學生活,和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還是差距甚遠,主要是因為他畢竟沒有真正的底層體驗,他描述的所謂「底層生活」不過像京劇中的「玩票兒」的性質。因此,對於這段真實的(而不是文學創作的)歷史,急需真實的、現實的回憶和證據補充。但是,很多年齡比我大的、已經步入老年的當年的紅衛兵們並不重視這件事情、或者心有餘而力不足。本人不才,不敢妄說「填補歷史空白」,但是假如能夠做到拋磚引玉,使得更多的人重視這件事情,一起做起來,使得民族的歷史在將來的敘述中保存更多的原始記憶和真相記錄,我們就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們盡了我們的最大可能,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其三,本人堅信將來必然有《文革博物館》誕生,甚至最佳地點就在首都中心廣場。巴金的遺願一定會實現。而且博物館一定會是電子化程度極高的、全球聯網的,不止貯藏「官史」,而且一定有足夠的空間能夠貯藏「民史」,因此,普通人的生活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進入歷史正式記載的年月已經到來、這伴隨著計算機和網路的廣泛應用而不再是幻想了,這種建立在網路上的無疆界、無形的文革博物館其實早已正式開張了!能夠為將來多留下一些真實,是每一代人的責任。
其四,本人及家庭所經歷的文革史,是最普通的、最底層的百姓經歷,絕非文革中最慘痛的家族經歷,其實連「慘痛」兩個字根本就談不上、不沾邊,更別提「最」了。因為父母是「逍遙派」、父親甚至是沒心沒肺的樂天派、並且還都不是當權派或奪權派,本人既非「黑五類」,家裡親戚朋友裡也沒有造反派,左右不沾,所以,除去全民必須集體參與的運動之外,並沒受到直接衝擊。但本人認為,正是這種最普通而「非典型」的家庭,才能代表了文革中最典型的底層普通百姓生活狀況,也能真實反映文革中普通人的生活歷史。
我既沒有因家庭受衝擊而懷恨文革的特殊動機,也沒有需要替文革評功擺好的既得利益。現在仍是平民百姓一個,既沒當官、也沒發財。所以,那些說「仇恨文革的都是現在的既得利益者」的毛左攻擊不著我。
但就是我這樣的普通人,經歷過文革之後,正常人都是不願意回到文革的!因為那時我們吃不好!穿不好!物資匱乏,被迫天天唱紅歌!不管是父母兄弟姐妹還是其他同學同志同事,天天都要防備被揭發成「現行反革命」,也許只是因為擦屁股的報紙上印有一幅領袖照片!所以,只有我們才深深懂得「免於恐懼的自由」是最寶貴的自由、是最基本的自由——我們對此才有切身體會!這是我們反對文革的唯一理由!
假如把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視為兩條腿的話,「改革開放」30年,我們畢竟有了一條腿!儘管那是一條「瘸腿」、儘管「沒有自由的繁榮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貧困」。但是現在的任務是需要加上另一條腿、而不是再次鋸掉我們已經有了的那一條腿!誰要鋸掉你唯一的一條腿的話,你能答應嗎?
其五,忘了是誰說的:所有的歷史都是現代史。本人對歷史的喜愛從來不是「考據索隱派」,並且認為像劉心武那樣竟然在小說中「考據」出皇帝太子託孤的荒謬故事更是滑稽可笑。
本人認為多數人研究歷史,最大目的是為了「以史為鑒」、以古鑒今。當然,這種以古鑒今絕不能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不顧真相,像文革中那樣「古為今用」、篡改歷史——為了奪權而批孔、為了倒周而批周公。今天說的以史為鑒首先需要的是真實的史實。比如說,本人是60年代初大飢荒之後出生的,就不可能以回憶的口吻來說大飢荒的事情,我們也只能依靠前人的回憶和記述來說60年代初的大飢荒,對那我們只能是引用(希望經歷者說出來,這也是現代史的一部分)。當然我們也可以有我們的看法,比如說大飢荒中到底餓死了一千萬?兩千萬?三千萬?還是四千萬?假如一定要去考據出確切的數字的話——本人認為那是歷史學家的事情,作為只是為了鑒古知今的普通人是不必要的,我們只需要知道那時餓死絕了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這一事實就可以了(就像本人一貫堅持認為的:南京大屠殺到底是殺了十萬、二十萬,還是三十萬人,和那些日本人爭論這些確切的數字真的重要嗎?難道殺了十萬人就不算「大屠殺」了?這不正中了對方的詭計了嗎?糾纏於這些細枝末節之上才是最愚蠢的「撿了芝麻丟西瓜」!關於60年代初大飢荒的餓死人數也是如此!)(對於那些連餓死人都不承認的不顧事實的無恥毛左根本不需理會,讓他們去質問承認餓死人的前人大委員長去吧),我們需要研究的是這種現象的原因、以及如何防範再次出現這種現象——這才是最主要的任務,不能本末倒置,中毛左的圈套。必須直奔主題!以史為鑒可知興衰之道,而真相就是鑒古知今的起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普通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