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但經濟學家胡星斗指出,中國現時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只佔全球的5至6%,與中國成立時相若。但他和不少知識份子均指出,不應單以經濟來衡量中國是否達致盛世,加上中國貧富懸殊情況嚴重、文明標準未立等問題,中國仍未達到盛世的標準。
中國現在的經濟總量是4.5萬億美元,而美國是14萬億美元,是中國的三倍多,而人均收入更是中國的十四倍。有「趨勢大師」之稱的約翰•奈斯比特8月底更在中國預示,中國經濟的轉型已經開始,其經濟總量可能在2035年超越美國。但中國獨立製片人楊偉東走訪二百名知識份子後寫成的《立此存照 500位中國人的心靈記錄》中,不少受訪者質疑這種GDP為重的量度標準。
根據這一輪在去年完成的訪問,經濟學家胡星斗指出,中國政府的合法性並非建基於民主選舉,而是改善民生的隱形承諾上,於是大家都談GDP,但GDP不能反映經濟生產的成本和效益,更不能反映貧富差距加大、腐敗加劇和權錢交易增加等問題。
他更指出,以GDP衡量經濟發展是一個大陷阱,在康乾時期,中國的GDP佔世界的32%;到鴉片戰爭時期,中國的GDP至少佔世界的20%;到清朝末年,比率降到11%;中國1949年成立時,比率再跌至6%;文革時達至谷底的2%,現時的GDP只恢復佔世界的5%、6%,所以即使從GDP看,也並非取得很大成就。
受訪的知識份子有質疑胡星斗的計算方法,但大抵認同中國的經濟確有改善,不過,他們均認同,不能單靠GDP或經濟發展來量度一個國家是否已經達到盛世。
因到美、日的大學訪問而被停職的憲政學者張博樹指出,按建設一個民主社會的觀點,盛世應是指該國經濟有發展、公民權利有保障、公民生活健康,簡單而言,就是國泰民安。而在現實意義,就是要發展公民社會,令權力受到監督,若此,便需推動憲政轉型。
法學家高全喜認為,盛世應該有一個文明的指標,應以社會的道德精神狀況作為衡量的關鍵,目標是建立一個法治民主的社會制度。他指出,執政者似乎也意識到不能單單追求GDP,所以提出和諧發展,以人為本,但至今仍未搞清楚如何做到以人為本。
另一法學家于浩成更直指中國的GDP是竭澤而漁,若以此指已進入「中國世紀」更是誇大之詞,若以人口平均計算,中國的世界排名較低,甚至比臺灣低,認為「這個吹牛比起納粹的戈培爾還要超過很多」。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