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絕大部分來講,新加坡人講的漢語與中國大陸人講的漢語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同,就連兩地的漢語拼音在讀寫上也是完全相同,但是兩地語言中個別詞彙在語意上的細微差別卻很容易引起誤會。
新加坡長途汽車站旁的"德士站"。
剛到新加坡那天,我們在長途汽車站下車後詢問車站工作人員到我們之前預定的旅館怎麼走方便,工作人員接過英文地圖及詳細地址看了看說:不懂。我又把地圖和地址遞給第二個人,也告訴我「不懂」,建議我還是打德去為好。雖然是第一次聽到打德的說法,但還是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讓我乘坐出租車過去。
本以為新加坡人的英文水平都還可以,不知道怎麼卻都搞不懂那小小的英文地圖呢?直到後來我才知道這恰恰是因為語言的誤會,在此先暫時不談。
打上出租車之後,出租司機一張口就引起了我小小的不快。他用批評的口吻問我:旅館在哪裡你自己不懂嗎?我老實地回答:不懂。一邊回答一邊再次拿出地圖讓司機看。沒想到司機連頭也沒回就說了句:你不懂新加坡的法律,這裡不讓一邊開車一邊看地圖。這個司機一口一個你不懂,讓我這個掏錢坐車的乘客心裏多少湧出了一絲不快。
昨天一大早在街邊的一家小超市買報紙,店主讓我自己去門口的架子上取。到門口一看根本就沒有什麼報紙,於是又走進店裡說外面的架子上什麼報紙都沒有。這時候店主略帶歉意地說:對不起我不懂,本以為架子上還有報紙-說實話,直到這個時候我才忽然意識到,新加坡人嘴裡的「不懂」其實就是「不知道」的意思啊!聯想到問路的時候別人看著我遞過去的英文地圖說不懂其實是說他們不知道怎麼走,而出租司機說我不懂旅館在哪裡也並沒有任何責備的意思吧。
馬來西亞報紙上招聘"羅裡司機"的廣告-新加坡也有羅裡司機的叫法。
今天在報紙上又看到一個不懂的中文詞彙:羅裡。某公司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招聘「羅裡司機」,看著這幾個能讀會認的中國字卻怎麼也搞不懂究竟是什麼意思,最後還是在旅館老闆那裡得到了確切答案;所謂羅裡其實就是貨車的意思。
此外,和新加坡人聊天的時候很容易獲得另外一個新詞:伯仙。當我詢問當地華人在人口構成中的比例時,他們回答說大概有七八十伯仙。乍一聽還真不大懂,剛要詢問伯仙是什麼的時候忽然意識到那不就是百分比的英文音譯嗎?
其實,新加坡還有其他一些類似的中文歧義詞,譬如說我們在喝汽水的時候喜歡用吸管,而新加坡人則管吸管叫做水草,這些歧義詞有的令人感覺新鮮而有的又有可能會引起小小的誤會。好在這是一個諮詢發達的時代,更是一個提倡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時代,儘管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歧義詞,如若能做到既知己又知彼,那麼什麼樣的文化差異不能夠克服呢?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讓人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