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今日三峽 生態堪憂(一)(組圖)

 2011-10-20 23:3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長江景色

清晨來到江邊,身後是依山而建的雲陽移民新縣城,眼前則是三峽工程蓄水後形成的寬闊江面。

低垂的烏雲、輕飄的薄霧,遮掩不住長江的壯美。然而,江面上那一片片烏黑的漂浮物卻大煞風景。


漂浮物

兩艘「清漂」船正在作業。船上堆滿了垃圾,工人們還在不斷地把新撈起的樹枝、秸桿、塑料泡沫塊、廢紙、小瓶和塑料袋拋上那「小山」。船身上懸掛的橫幅提醒人們:愛護母親河,保持水域清潔。

生態形勢不容樂觀

自從三峽大壩建成蓄水以來,如何減少污染、保護生態就成為一項無法迴避的重要任務。今年5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三峽工程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中國非政府組織「公共環境研究中心」的主任馬軍說,形勢不容樂觀。

馬軍說:「中國差不多40%左右的廢污水都排到了這條江裡面。一直以來長江能維持相對可以接受的水質,是因為它有比較強的自淨能力。但是現在的問題在於,一旦建壩,就有長江的自淨能力下降的問題。」

記者乘船從重慶市雲陽縣,沿長江順流而下,直達大壩所在地湖北省秭歸縣,一路考察、採訪,領略了三峽奇秀壯觀、懾人魂魄的景色。


三峽大壩前形成的湖泊

長江自淨能力下降

不過,今日之三峽,已經見不到當年的激流險灘、驚濤駭浪,取而代之的是平靜的江面和舒緩的水流。

一位導遊在船過三峽時介紹說:「由於三峽大壩蓄水,船在江上就沒有那種水流動的感覺,上下船的航行速度基本上是一樣的,每小時20公里左右。但是以前沒有蓄水時,下行順水的船每小時達30公里,而逆行的船只有每小時15公里。」

馬軍所說的長江自淨能力下降,其原因就在於此。

沿長江航行,可以清楚地看到,江邊的山石上,緊貼水面處有一道白色痕跡,大約幾米寬。當時,水庫蓄水接近170米,而那道白色水印的頂端,就是175米的最高蓄水位。

水深了,河道寬了,不管白天黑夜,來往船隻均暢通無阻。我運氣不錯,趕上個好天,看到了旭日東升、霞光萬道的美景。

不過,對於污染防治來說,這可並不是什麼好事。馬軍說:「水從高山峽谷的激流,變成相對的緩流或者是靜水狀態。那麼自淨能力就下降了。與此同時,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對還是非常大的。在這種情況下,要維持同樣的水質,難度就增大了。」

支流污染有蔓延趨勢

馬軍曾在三峽庫區考察。他說,許多支流都有水華,也就是,河水的營養化水平太高,在適當的天氣和水溫條件下,出現藻類爆發。他說,如果不加以控制,水華就會從支流向干流蔓延。

澎溪河是長江的一個支流。中國官方報導稱,當地居民反映,過去澎溪河水是能喝的,現在下水洗澡身子都會痒,水質顯然大不如前。

記者在澎溪河邊的高陽鎮採訪時,曾向當地官員李明靜求證。他認為,這個報導不準確。不過居民陳七三說,至少最初這個問題是存在的。

陳七三說:「開始蓄水的時候很多髒東西被淹起來了,成了污水了,出現那個浮萍。」


清漂船

高峰時清污船逾百

沒有激流,漂浮物容易積累。航行途中,常有成片的漂浮物迎面而來,再從船邊滑過,隨著螺旋槳捲起的水波,在船尾劃出一個污濁的人字。

漂浮物的嚴重程度可見於新華社的一篇報導。這家官方通訊社說,9月下旬,洪峰過後,漂浮物在近壩水域聚集,形成一條長500米的垃圾帶。

秭歸縣環保局副局長郝光華告訴記者,目前該縣有三十多條船負責清漂。他說,沿江設有觀測點,「出船多少,要看漂浮物有多少。最高峰的時候,每天上150幾條船。」

(原標題:記者手記:今日三峽 生態堪憂(一))

今日三峽 生態堪憂(二)

来源: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