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與齊文化密不可分的俗語

 2011-10-21 15:0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1.牙祭

「牙祭」一般指舊時工商業主每半個月各給店員、匠師、徒工等一次肉食,後泛指百姓隔段時間吃肉,改善生活。此風俗來自於廚師祭祀其祖師爺——春秋時期齊國廚藝大師易牙。每逢初一、十五,廚師要用肉向易牙祈禱,稱為「禱牙祭」,後來訛傳為「打牙祭」。

2.挂羊頭,賣狗肉

春秋時期,齊靈公喜歡宮女穿男裝。此風一開,齊國婦女群起效法,鬧出了許多男女不分的笑話。靈公怕有傷風化而影響齊國的聲譽,急令各地禁止女扮男裝,但竟遇到「令不行、禁不止」的尷尬局面。晏子進言:「大王在宮內提倡女扮男裝,而在全國卻加以嚴禁,這好比有的肉店外面挂的是牛頭,可裡面卻大賣馬肉,這樣怎麼能禁得住呢?如果您在宮內禁止,外面婦女豈敢不遵!」靈公一聽有理,照此執行,不到一月,全國風氣煥然一新。後來有人把晏子的「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引申為「挂羊頭,賣狗肉」。

3.孺子牛

《左傳•哀公六年》記載:「鮑子曰: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齊景公特別寵愛他的孺子荼,有一次,齊景公趴到地上,嘴銜繩子,裝作牛,讓荼當牛騎。荼玩得興起,從「牛」背上一躍而下,繩子把齊景公的牙齒折斷了。

4.替罪羊

「替罪羊」源於《孟子•梁惠王上》。有一次,齊宣王坐在朝堂上,看見有人牽著牛路過,要殺牛來取血塗鐘,進行祭祀。齊宣王不忍心看見牛恐懼戰慄的樣子,就命令以羊替換牛來祭鐘。從此以後,「替罪羊」作為一個悲劇色彩的詞彙就流傳開來。

5.二百五

戰國著名縱橫家蘇秦在齊國被殺害,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為抓凶手,他想了一條計策,將蘇秦的頭懸掛在城門上,旁貼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立即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都一口咬定是自己幹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人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由此流傳開來。

6.不管三七二十一

戰國時,蘇秦到齊國都城臨淄遊說齊宣王抗秦。蘇秦說,臨淄有7萬戶,我私自計算了一下,每戶按3個男子服役,這就是三七二十一萬兵,用不著再往別處徵兵,僅臨淄一城就足夠了。其實,臨淄全城不可能達到每戶都出3個男子當兵。即使男子,也不一定都能從軍,因為還有老、幼、病、殘在內。所以有齊國人說蘇秦只知道瞎吹,「不管三七二十一」。後來,這句話成了貶斥那些缺乏實際經驗的愣頭青的代名詞。

7.借光

齊國有貧女叫徐吾。每天夜裡,她與鄰女們一起紡線績麻,蠟燭則由各人帶來。家貧的徐吾帶來的蠟燭最少。有一李姓女子不高興,對他人說,不讓徐吾再來。最為勤奮的徐吾頗感不平,分辨道:「同一個屋子裡,多我一個人,燭光不會暗淡下來;少我一個人,燭光也不會明亮一些,而我只是借東牆上的餘光,每天來干自己的活。請大家不要吝惜那一點兒餘光,讓我接受一點兒大家的同情和恩惠吧。」大家見徐吾說得很有道理,他人都不再有異議,李女也無話可說了。後來,這個故事演變成了「借光」一詞。

8.吃醋

臨淄人房玄齡為唐朝一代名相,其妻盧氏,也是臨淄人,性情剛烈,對丈夫十分忠心。房玄齡做宰相後,唐太宗打算賜給房玄齡幾位絕色美人做妾,房玄齡不接受。太宗叫長孫皇后出面做房夫人的工作,房夫人堅決不同意。於是唐太宗派太監持一壺「毒酒」傳旨房夫人,如不接受這幾名美妾,即賜飲毒酒。夫人面無懼色,接過「毒酒」一飲而盡。結果並未喪命,原來壺中裝的是醋,皇帝以此來考驗她,開了一個玩笑。於是「吃醋」的故事傳為千古趣談。

来源:萬聖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