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教孩子從零用錢開始學習正確金錢觀(圖)

 2011-10-24 16:3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先讓孩子正確認識錢,隔壁的超商是最棒的起點

對平凡爸媽來說,生孩子是為了教養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享受親子互動的樂趣和幸福,找回人生第二個童年,同時,也在每一次衝突的緊張下,學習成長,完整的進入人生深度學習的整塊拼圖裡。

因此再忙再累,我們都不放棄讓孩子跟在身邊,因為我們喜歡和享受隨時隨機隨身教育的樂趣與效果,並且認命而甘願的負起父母的責任,想辦法在不放棄工作和自我成長下,儘可能的做好一個兼職父母能做到的教養極限。

這樣的「認命」,讓媽媽很容易操作姐妹的生活理財教育,尤其是社區樓下的超商或小雜貨店,或者姐妹有機會陪爸媽到任何地方買東西的「日常生活片段」,都是一個親子理財教育的大好機會。其實從姐妹兩人懂事開始,平凡媽就常在超商和平凡姐妹大玩「機會成本」的換算遊戲,以及「誰來付錢」的行動劇。只是,程度從簡單版本開始慢慢加深,演變到目前的複雜進階版。最早開始玩的簡單遊戲,就是不管是姐妹或爸媽買什麼,平凡媽都會換算成「養樂多」,這是姐妹倆在超商最原始,而且是重複不斷出現的慾望需求,兩個人大概都在一歲多,還頻繁坐在娃娃車裡時,就愛上了超商的養樂多。

所以在超商裡,不管是媽媽買了什麼,尤其是姐妹們要買什麼,媽媽都一定會「不經意」的把手上的東西,換算成幾瓶養樂多,讓姐妹們去感受,這個東西花了「多少錢」去買,這個「多少」到底有多大?

比方像姐姐吵著要買一條金莎巧克力,平凡媽就會告訴姐姐:「一條金莎巧克力要35元,差不多等於五瓶養樂多,每天喝一瓶,可以喝一個星期耶!」如果姐妹吵著買一盒金莎巧克力,一盒250元,可以換成三十五瓶養樂多,哇,可以喝到一個月,但是一個月對兩歲以下的小小孩來說,概念太模糊了,平凡媽就會這麼說:「三十五瓶有多少,放到你們房間那張小桌子上排排站,可以排滿一整張桌子耶……」這時你就會看到姐妹回應:「哇,好多哦!」甚至誇張的回應:「那肚子不是撐破了……」的創意回答。

後來姐妹慢慢長大,走路跑步行動自如,娃娃車很快就從平凡家撤退,兩姐妹在超商的視野,也開始出現全新的樂趣和慾望。可以替換的東西變多了,除了養樂多,平凡媽又多了一樣樂趣和武器,就是「密切觀察」,現在姐妹倆最注意超商的什麼東西,她們的慾望停留在那裡,那個神秘主角,就是平凡媽玩「機會成本換算」遊戲的betway体育手机网 男女主角。如果父母曾經仔細研究過超商的貨架,就會發現中間以上的層架,是滿足大人需要的倉庫,但中間以下的層架,卻是滿足孩子慾望的天堂。

隨著姐妹身高和視野的擴張,進入超商的各式慾望也不斷擴張。從一開始單純,而且始終如一的養樂多,進化到乖乖,再進化到各式各樣不同的糖果餅乾和玩具,有時候連年節促銷的禮盒都不放過,不管是大人吃的罐頭還是小孩零嘴,不管是大人用的文具還是小孩玩具,只要盒子上出現HELLOKITTY或小叮噹……這顯眼的促銷禮盒,就成了姐妹在超商的終極獵物。

如何控制兩姐妹的獵心和無窮無盡的慾望?讓平凡媽可以驕傲的說:「我的孩子從來沒有在地上打滾過」的關鍵,就是讓她們清楚知道:「媽媽身上錢不夠!」

是「錢不夠」哦,不是「沒有錢」。這其中的差別是很大很大的,因為錢不夠是事實,但沒有錢是爸媽在說謊。

■釐清「想要」和「需要」,讓孩子花零用錢

但是,如果父母只利用口說幫孩子加強機會成本的觀念,或者在生活中將零用錢抽離,只做形式上(用爸媽的錢換算)機會成本的重複練習,卻從來不引導孩子分辨「想要」和「需要」,即使發零用錢給孩子,也只是要孩子把錢全部存起來,所有孩子的花費還是由爸媽決定爸媽支付,由爸媽完全滿足孩子的想要和需要,那麼發零用錢給孩子將變得一點意義也沒有,孩子只徒然學到「存錢」的形式,存錢變成一場和生活不連結,沒有深刻情緒的數字遊戲,孩子很難從中學習到「為自己存錢」的真正意義,並養成「主動」和「持續」存錢的習慣。

發零用錢的第三個原則和配套,就是父母把零用錢發到孩子手上,也必須同時將花錢的決定權交到孩子手上,但交出決定權之前,要先持續和孩子練習,什麼是「想要」,什麼又是「需要」。

猶如機會成本的練習暗藏於日常生活裡的無時無刻之中,想要和需要的練習,也是日常生活裡隨時隨處可練習的簡單遊戲。比方平凡姐妹在玩扮家家酒時,平凡媽會這麼和姐妹玩。「媽媽,你要吃什麼?」扮演餐廳侍者的姐妹慇勤的問。「哦,我肚子好餓哦……我‘需要’先吃飽……」「啊,那媽媽,你要不要先吃一個炒飯呢?」姐妹立即過濾腦子的記憶,知道餓肚子的媽媽,現在「需要」先吃飯把肚子墊飽。「好啊!我想要吃一個蝦仁蛋炒飯……」姐妹很快的端上一盤,樂高蝦仁蛋炒飯。「那媽媽,你還要吃什麼呢?」姐妹繼續問。「我想吃得營養一點,好像還沒有吃到青菜耶……」媽媽也跟著繼續丟球。「那媽媽,你想不想吃一盤高麗菜呢?」「好啊!」「那還想不想喝湯呢?一碗玉米濃湯好不好?」「好啊……」沒多久,姐妹又會端上充滿創意的兩盤佳餚。「可是……」「媽媽,你是不是又嘴饞了……」姐姐充滿默契的,發現了平凡媽的慾望。「你想不想要巧克力冰淇淋呢?」「好啊好啊!」就這麼簡單,一個十分鐘的角色模擬遊戲,姐妹已經從遊戲中練習到,什麼是媽媽的需要,什麼又是媽媽的想要。當然,這不是一次遊戲的成果,而是日常生活中,每天跟著平凡媽吃飯,聽媽媽不厭其煩碎碎念所累積出來的結果。

於是,平凡姐妹知道,吃飽是需要,吃好或吃舒服是想要。足夠換洗的衣服是需要,多樣搭配的衣服是想要。第一個基本使用的文具是需要,第二個一模但不一樣的文具,是多出來的想要。至於玩具,都是想要,所以都只能用零用錢買,或者利用生日、兒童節或聖誕節時許願,得到想要的玩具。

平凡家,平凡媽和平平姐姐之間有個小小的約定:基本的「需要」品,媽媽都會直接出錢購買,但購買時媽媽會尊重姐姐的選擇和意願,可是最終仍是媽媽做決定要不要購買、買什麼東西。

超過基本需求的「想要」品,則必須因為特定理由(如節慶、鼓勵等)購買,如果特定理由不存在,則姐姐可在「量力而為」的能力範圍內,利用自己存下的零用錢購買。

只要姐姐掏出零用錢,媽媽就會搬出機會成本練習,適時而適當的提醒或機會教育,同樣一筆錢,姐姐還可以拿來買其他的什麼東西或做什麼事,以及同樣的東西家裡是不是已經有了?這個東西的下場是什麼?和姐姐一起討論,並且積極參與姐姐選擇的過程,同時協助她做最後是否購買的決定。

這是刻意練習,唯有媽媽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花錢,只在一旁適時適度引導,姐姐才能在「小錢」的投資和練習下,真正學會自己「獨立」選擇和決定。

這樣討價還價的演練過程,讓姐姐學會了尊重,學會了同理心,學會了取捨,學會了「東西不是伸手就有,喜歡的東西得靠‘勞力’或‘智力’累積,用好寶寶章換來的」;同時姐姐也學會了「喜歡的東西總是很多,但能買東西的錢總是太少」,潛移默化中,不用媽媽指著課本教,媽已經在生活裡,埋下經濟學的基本概念──「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的種子。於是在姐姐每一次開口要東西前,平凡媽都會反覆的問姐姐:「這是想要,還是需要?」練習多了,姐姐不只能清楚分辨想要和需要,還會進一步舉一反三的用其它例子來和媽媽一起討論。

来源:雅虎資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