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將迎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十週年。
根據中國外匯局數據,截止2010年,經過30年改革開放、尤其是「入世」十年的大發展,中國累計積累了1.8萬億美元的對外淨資產。
應該如何認識這一數字?可以參考的是,從1991年至2010年,中國累計實現的貿易順差累計為1.8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其中絕大部分均是2000年之後所積累。
假設是只有貿易,沒有投資,所有的貿易順差,都將轉化為順差國對逆差國的債權,而且還需要考慮按年的投資收益調整,以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進行調整,中國1.85萬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到2010年底可保值增值到2.25萬億美元,高於同期中國對外淨資產4500億美元。
美國的景象與中國完全不同。截止2010年底,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債務國,其對外淨債務規模為2.7萬億美元。但是,實際上,從1971年一直到2010年,美國各年度貿易逆差之和累計達到9.7萬億美元。以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進行調整,這一負債規模到2010年達到17.7萬億美元。
這是一個巨大的對比。其本質是,美國實現了高達15萬億美元的債務消失,而中國則在入世十年之後已經開始出現對外淨虧損。一個區間參考的例子是,從 2001年到 2007年期間,儘管美國的貿易赤字累計達到了4.5萬億美元,但美國投資頭寸表的對外淨負債卻僅僅從1.87萬億美元增加到1.91萬億美元,增幅僅為4000億美元,遠低於赤字累積所可能導致的負債。
美國的「債務消失」問題,即是國際金融學著名的「暗物質」黑洞研究。這主要源於兩個原因,一是美元貶值所導致(美國的海外資產主要是非美元外幣,而負債則是美元);二是美國對外資產收益率大幅高於美國對外負債成本,巨額投資收益始終在調整美國對外淨負債規模。
而中國則相反,中國當前對外資產負債匹配的核心問題是,以外匯儲備金融資產為主的對外資產,不僅收益日趨低下,而且面臨本金風險;而以巨額外商直接投資FDI存量為主的對外負債,其成本卻持續高昂。
截止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高達2.9萬億美元,佔總共對外資產的比例超過70%;截止2010年底,中國境內FDI餘額則達到1.5萬億美元,佔總共對外負債的比例達到65%。經過多年的對外開放,尤其是「入世」十年的發展,中國實現了對外資產的「金融化」,以及對外負債的「實體化」,實現了實體資產置換對外金融資產的大挪移。
但這一大置換、大挪移的結果,恰恰形成了當前中國最突出的對外資產負債結構問題:對外資產的收益率遠低於對外負債的回報率。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研究顯示,2002-2009年期間,不考慮美元貶值因素,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的平均名義收益率為5.72%。上海交大的研究則發現,1999-2009年間美國在華直接投資的經營性淨收益率為15%,加上資產升值和人民幣升值因素,收益率為18%。此外,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美國在華企業白皮書》的調查發現,美國在華企業2000年的投資收益率是10.9%,2004年收益率達19.2%。韓國進出口銀行《2001年海外總投資統計》的調查發現,韓國對華直接投資平均收益率1999年和2000年分別達到了34.1%和19.9%。
中國FDI的規模是經過了外匯局的「兩未利潤」(未分配、未匯出)向上調整,但即便經過這一調整之後,這一規模也只是資產層面,並未經過市值評估。如果未來FDI在中國的資產進行產權交易變現,尤其是諸如國際板設立可以上市,那麼FDI存量餘額將更為龐大,中國的對外淨資產規模也會等量下修。
可以說,以內部實體資產置換對外金融資產,是「入世」十年來中國對外資產和負債的主變化邏輯。認識到這一邏輯,並評估這一模式的可持續性,是回顧和梳理這十年的要義。
筆者認為,「入世」十年至今,中國這種「成本大於收益」的「以對外金融資產置換國內實體資產」的開放模式,已經到了盡頭。如何調整這一模式,是總結「入世」十年、展望未來的根本之道。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