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馬克思歷史哲學的觀點,人類社會是從所謂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隨著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這個共產學術觀點被提升到了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高度。
1949年以後,中共治下學校的歷史教科書中也是按這個標準劃分中國歷史的,將公元前475年,所謂的戰國元年作為一個分界點,這以前劃分為奴隸制社會,從這以後到1912年近2400年劃分為封建社會,現如今的幾代中國人都是在這樣的歷史知識教育下長大的,但歷史事實真是如此嗎?
封建社會,顧名思義,就是以封分制來構建國家實體的一種社會管理制度。所謂封分制,就是先封爵後分地,爵位對應著領地,天子(天下共主)把全國土地按照親疏、遠近距離分給天子的親屬或近臣,由受封者作為大小諸侯來治理領地的一種國家管理運作方式。從這個定義判斷,中國古代的夏朝、商朝和周朝屬於封建社會,都是以國都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國都外圍散落著各個受封諸侯的領地,諸侯的爵位可以世襲,這種管理國家的方式下權力控制相對比較鬆散,諸侯國之間也不斷會有紛爭和戰亂,有時諸侯坐大甚至會威脅宗主國的安全,周朝800年的歷史變遷可以為我們提供這方面深入思考的詳細史料。
封建社會的國家體制實質上是一種聯邦制國家形式,各個邦國奉宗主國的國君為天子,而各邦國和宗主國的政治、軍事、經濟聯繫主要通過祭祀、征戰、納貢的方式來體現。宗主國號令天下的權威初期來源於道德權威,由於宗主國的君主秉承天命替天行道因而獲得其它邦國的認同,後期由於宗主國的國君失道寡德而逐漸失去號令天下的道德權威,宗主國地位衰落,天下出現禮樂崩壞,諸侯相爭的亂局。因此,封建社會的政治模式其實是一種「仁義+禮治」的王道政治模式,以自然倫理秩序來管理社會,一旦王道喪失,這種體制就會崩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封建制,置郡縣制,中國社會從此進入了君主帝制時代一直到中華民國建立,封建社會整體在中國社會消亡。郡縣制實行中央到地方三級行政機構垂直管理體制,下級向上級負責,構成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其特點如下:郡和縣由皇帝派出的地方官員管理,地方官負責處理轄地內的一切事務;地方官職位不固定,隨著政績的好壞而陞官或降級、革職;官員上任的地方也不固定,今年在甲地任職,過幾年可能調任乙地;地方官卸任後的職位更不可為其子孫世襲,而是由國家以一定的方式選派合格的人來繼任。
馬克思把社會發展按照五種形態劃分,實際上是和他生活及成長的環境有著密切關係的。歷史上的歐洲戰亂不停,結束封建制度很晚,德國至1871年才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而馬克思正好生活在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下,馬克思從歐洲的社會現實論述社會發展狀況,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和背景,但是中共把中國兩千年君主帝制社會說成是封建社會,將這種共產學術觀點生搬硬套到中國社會的發展中來,目的是很明顯的,就是為其共產專制統治服務,為其執政合法性找依據和理由。早些年梁漱溟先生對此就有過精闢的論述:「馬克思主義是歐洲近代社會的產物,只適用於歐洲,而不適用於中國,因為中國的國情與歐洲不同,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馬克思以機械觀的眼光來解說社會的蛻變改進,我想在歐洲或是適用的……倘必以此為準據要普遍地適用於一切民族社會,恐其難通;尤其本此眼光以觀測印度文化或中國文化已開發後的社會,是不免笑話的。」
因此,從中共定義的「封建社會」就可清晰的顯示出共產馬列文化對中國人思想的毒害和變異,中共的黨文化徹底顛覆了中國人正常的學術和認知,經過長期的洗腦和灌輸,中國人就是在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中被逐漸改造了思想,最終失去了識別和判斷的能力。中國人要想回歸到正常人的思維和認識,就要努力清除思維中的黨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擺脫中共對中國人的奴役和壓迫。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撥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