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潮州音樂是流傳於廣東潮州地區各類民間器樂的總稱,除潮州外,還廣泛流行於閩南、粵東、廣州、上海、臺灣、香港、澳門各地及東南亞各國和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樂的中心和發祥地,其源頭可追溯到唐宋之際,至明清時期發展成熟。
潮州音樂源於當地民歌、歌舞、小調,並吸收弋陽腔、昆腔、秦腔、漢調、道調和法曲諸樂的素材,兼容並蓄,自成一類。它蘊藏豐富,品種繁多,大致可分為廣場樂和室內樂兩大類。前者包括潮州大鑼鼓、外江鑼鼓樂、潮州小鑼鼓、潮州花音鑼鼓、潮州八音鑼鼓,後者包括笛套古樂、潮州弦詩樂、潮州細樂、潮州廟堂音樂等。潮州音樂內涵豐富,既能表現小橋流水式的趣味,又能演繹出氣壯山河的史詩。潮州音樂所獨有的「二四譜」是十分古老的譜式,在其獨特的律制中,「si」、「fa」二音的靈活變化體現了潮樂獨特的韻味,同時構成潮樂輕六、重六、活五、反線等多種調式以及演奏上強調充分發揮作韻和即興加花兩種技法。潮州音樂常用樂器約有二十餘種,最具有本地特色的是二弦、嗩吶、深波等。代表性曲目有《拋網捕魚》、《雙咬鵝》(大鑼鼓)、《昭君怨》、《小桃紅》(細樂)、《晏燈樓》(蘇鑼鼓)等。潮州音樂的樂器組合、演奏技巧、曲式結構、變奏手法都具有獨特的章法和美學依據,是一筆非常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
南宋末年,宋室宮廷樂宦吳丙(字汝光,原籍江西)隨師抵潮,宋亡後,吳丙定居潮陽棉城,宮廷音樂的種子也因此播落於潮陽大地,經過歷代樂工們的充實和發展,形成了潮陽笛套音樂古樸典雅的風采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就其表現形式而言,潮陽笛套音樂的品類,可分為笛套音樂和笛套鑼鼓。笛套音樂包括笛套古樂(即傳統的笛套音樂)和經融合、演變而成的笛套音樂。笛套古樂從曲式結構到旋律進行,都保留了古代宮廷音樂韻味。其風格特點古樸、莊重、典雅、幽逸、清麗、悠揚,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傳統色彩。笛套鑼鼓包括笛套小鑼鼓、笛套大鑼鼓和笛套蘇鑼鼓,笛套小鑼鼓是指笛套音樂配上小巧玲瓏的鑼鼓點,笛套大鑼鼓是指笛套音樂配上大鼓、斗鑼、大鈸等音量恢宏的大型打擊樂,笛套蘇鑼鼓則是指笛套音樂配上蘇鑼鼓。
就其共性而言,潮陽笛套音樂是屬於套曲式的音樂品種。它以笛、管、笙、簫為主奏樂器,有機地配以三弦、琵琶、古箏和其他的弦樂、彈撥樂等。就其個性而言,潮陽笛套音樂從大笛吹奏的方法到奏出的音色有別於其他地方,構成潮陽笛套音樂地方特色的一個重要因素——「潮陽味」。在吹奏方法上,潮陽笛套音樂是傳統的(宮廷式)「龍頭鳳尾指」,領奏樂器的大笛(橫笛)是28節大鑼鼓笛。
由於歷史和經濟原因,潮州音樂已出現逐漸衰落的狀態。歷史資料散佚,藝術人才老化等等,無不制約著潮州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因此,有關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大保護的力度。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