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詩中的多彩年味(圖)

 2012-01-24 15: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華夏文化是神傳文化,傳統節日形式多種多樣,黃曆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歷代詩人著力描寫的重要內容。傳統意義上的黃曆新年一般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人們都要舉行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敬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除舊布新之際,最容易引發詩人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感悟人生、歷史、宇宙的更多道理、意義和真諦。歷代新年詩可謂浩如煙海,燦若群星,有記錄各種傳統習俗的,有描寫喜慶氣象的,有抒懷言志的,有寄託祝願與祈禱的,可謂五彩紛呈。

敬天信神與感恩

相傳黃曆新年起源於古時年頭歲末的祭神祭祖活動。據《呂氏春秋》記載,在堯舜時就有新春掃塵,除陳布新,祭拜天地等過年風俗。新年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更新,草木復甦。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關係、人倫關係的確證,這些儀式也是我們中國文化開端的象徵。由於在人類任何一種文化體系之中最為核心的內容無疑是信仰,而年節的本質意義在於開端,因此新年本身既是歲月又超越了歲月,所以從除夕開始,也是一種感恩的開始,是一種慶祝的開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風調雨順,無論祈福和祝福,人們對天地充滿感恩和敬畏,這源於中華民族的精神源頭:「天人合一」。而要達到「天人合一」,人們只有掃淨心靈的灰塵,才能和神明溝通,才能和天地同在,才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所以傳統中國人在新年到來時都要祭拜天地,敬奉神明,新年各種民俗儀式中都有祭神的內容,人們的慶祝活動也使年俗變的異常豐富多彩。

古詩中描述了「敬神」禮俗的代代傳承和各種慶祝場面。如描寫祭灶風俗的有:「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範成大《祭灶詩》)。描寫掃塵風俗的有:「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蔡雲《吳》)。描寫除夕夜通宵不寐,把燭迎新的有:「故節當歌守,新年把燭迎。冬氛戀虯箭,春色候雞鳴」(杜審言《除夜有懷》)、「燎暗傾時鬥,春通綻處芬。明朝遙捧酒,先合祝堯君」 (曹松《除夜》)。描寫正月初一慶賀場面和禮儀的有:「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 辛蘭《元正》)、「一片彩霞迎曙日,萬條紅燭動春天。稱觴山色和元氣,端冕爐香疊瑞煙」(楊巨元《元日呈李逢吉舍人》)。清代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寫 的:「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生動細緻地描述了新年來臨的場景,待第一聲雞啼響起,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 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然後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

驅除邪魔

唐代來鵠在《早春》中寫道:「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歲末年初,家家爆竹,戶戶焰火,不絕於耳,氣勢如虹。古時人們燃放爆竹的目的是驅除邪魔鬼怪,避邪祈福,迎神等。膾炙人口的爆竹詩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元日》),雖只短短四句,城鎮鄉村燃放爆竹、飲屠蘇酒、更換桃符,節慶氣氛躍然紙上;「天花無數月中開,五彩祥雲繞絳臺。墮地忽驚星彩散,飛空旋作雨聲來」(瞿佑《煙火》),描寫了節日煙花的絢麗多姿。宋代範成大在《爆竹行》中描述了除夕夜燃放爆竹的過程,也描繪出人們迎新春時的喧鬧景象和內心祈禱:「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

辭舊迎新

在古代,人們把黃曆新年稱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象形字,象徵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即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古代守歲詩描寫了人們徹夜不眠,辭舊迎新的景象:如唐代杜審言在《守歲侍宴應制》中寫道:「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臣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熏天」,描寫了皇宮守歲的盛況;宋代蘇軾在《守歲》中寫道:「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將除夕夜孩子們歡聚守歲的形態刻劃的淋漓盡致;宋代陸游在《已酉元旦》中寫道:「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一夜的細雨融化了殘雪,太陽放晴,將陰天一掃而光,在這清新的日子裡,把酒寫聯,辭舊迎新。

祈福納祥

新年是人們表達美好願望的機會,人們拜年致賀詞, 貼春聯、「福」字、年畫等。如唐代包佶在《元旦觀百僚朝會》中寫道:「萬國賀唐堯,清晨會百僚。衣冠蕭相府,繡服霍嫖姚。壽色凝丹碧,歡聲徹九霄」,描寫 了文武百官元旦朝會的景象,也反映了當時的盛唐氣象。宋代王十朋在《元日》中寫道:「元旦年年見,天涯意故長」、「弟兄互拜處,歸去顧成行」,描寫出兄弟們互相拜年、共賀新歲的情景。相傳唐太宗李世民過年時,曾親制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此後,這一形式便迅速在民間普及。宋代時已用名片拜年, 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貼之用。到了明、清,「飛帖拜年」非常流行,如明代文征明在《拜年》詩中寫道:「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每逢佳節倍思親,因飄泊在外、客居他鄉在除夕不能回家與親友團聚的遊子,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如唐代白居易在《除夜》中寫道:「歲暮紛多思,天涯渺未歸」、在《除夜寄洺州》中寫道:「家寄關西住,身為河北遊。蕭條歲除夜,旅泊在?州」;劉長卿在《新年作》中寫道: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這些詩都流露出詩人的思親懷鄉,渴望團聚。

唐代孟浩然在辭舊歲時,祈禱明年五穀豐登,他在《田家元日》中寫道:「昨夜斗北回,今朝歲東起。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反映了農家新年氣象,也反映出詩人「無祿尚憂農」的讀書人的高尚品格。唐代史青在《除夕》中寫道:「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勉勵人們要自始至終抓緊時間做好應做的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過去一年所為,沒做好的要在來年做好,不要讓志向抱負付諸東流。宋代宋伯仁在《歲旦》中寫道:「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隨人換,梅花隔歲香。春風回笑語,雲氣卜豐穰。柏酒何勞勸,心平壽自長」,描寫出在新年歡快的氣氛中一種淡泊寧靜的愉悅。

迎接春天

「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從這些詩中,人們可以看到春天帶來的無限生機。「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陳獻章《元旦試筆》),這首詩有如一幅「喜春圖」,描寫出鄰居家慶賀新年,老人飲酒作詩,少兒齊聲歌唱的場景。除夕一過是新春,新春帶來新氣象,宋代範成大在《元夕立春》中寫道:「雪林一夜收寒了,東風恰向燈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圓」,正月為春季萬物生機萌動之時,在正月第一個月圓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表達著美好的祝福和意願。宋代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描寫了元宵燈節的盛況:「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重要元素,人們在黃曆新年中都能找到。可以說,新年是感恩的演繹、喜慶的演繹、祈福的演繹,是教育和傳承的演義。喚醒人們回歸純真、善良和正念,對天地神明的禮敬,對生命的關懷和祝福,那是感受天人合一的最好時機。歷代詩人對此揮毫吟詠,且是濃墨重彩。傳統年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既有慶祝、喜慶的一面,又有莊嚴、神聖的一面,這濃濃的年味和文化氣息在中華神傳文化敬天信神的理念和感恩中,在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盼中,在教人向善、祈望祥瑞降臨的春聯、「福」字、年畫中,在排山倒海的爆竹聲中,在火樹銀花中,在笙簫鼓樂中,在華夏兒女心靈的深處。

来源:一正的空間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