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官方把習近平此次的訪美定位成「認識之旅」,海外華人媒體則稱作「摸底」之旅。(看中國配圖)
未來的中共第一把手習近平於2月13日至17日正式訪美。美國官方把習近平此行定位成「認識之旅」,海外華人媒體則稱作「摸底」之旅。無論哪種說法,習的這次訪美,因為是儲君身份,美中兩國都不指望雙方關係有任何重大突破,而「認識」、「摸底」,建立互信,才是習訪美的主調。
根據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蘇利文,習近平訪美的議題包括全球經濟、伊朗、朝鮮、人權等。他特別指出,此次雙方討論的重點議題包括如何遵守國際經貿規則,保持國際經濟體系公開、公平、自由、透明。
經貿問題擺在首位,似乎是老生常談。過去在胡錦濤的歷次訪美議程中,經貿問題總是兩國首腦關注的第一要題。這和中國經濟地位上升,美國遭遇嚴重衰退而引發的人民幣高估、兩國貿易失衡、中國大量持有美國國債等問題而導致的齟齬、衝突和爭端,息息相關。但是,這一次美國把經貿問題列在美中首腦的議事清單第一位,卻有新的重要原因。
去年12月,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就中國加入WTO十週年兌現承諾與否進行了評估,其結論是,在過去的5年中,中國偏離了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政府干涉經濟運轉,奉行「國家資本主義」,並有逐年加強的趨勢。這種趨勢有悖於中國對WTO所做的開放市場的承諾。
美方希望習近平的「認識之旅」能認識到,美國、歐盟和其他WTO成員國對中國違反WTO精神的不滿。中國的一些經貿行為,諸如試圖操縱WTO系統,利用該系統存在的漏洞,繞過其規章制度等,已經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並在暗地裡削弱和破壞以規章制度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系統。
歐巴馬和習近平會面時,會直接表達對中國經常違規的不滿,敦促中國遵守WTO規則,履行WTO成員國的責任。歐巴馬還會提起增設貿易執法機構,調查中國等國家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就像他在國情咨文當中宣布的那樣。
而習近平則用另外一種方式,借「認識之旅」,讓美國認識中國的利益所在。中國官方媒體說,習近平在赴美之前,接受了《華盛頓郵報》的書面採訪。其實,此次所謂的書面採訪,是中國政府事先安排的。根據《華盛頓郵報》13日網上新聞,在習近平出發前,中國政府主動邀請《華盛頓郵報》向習近平提交一份問題清單,習近平書面回答後,中國政府把它翻成英文轉給該報。
《華盛頓郵報》將全文登在網站上,題為「中國副主席的看法」(「Views from China’s vice president」)。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中國歡迎美國為本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發揮建設性作用,同時希望美方充分尊重和照顧亞太各國的重大利益與合理關切。」
此話乍一聽,似乎點水不漏。前一句美方愛聽,後一句中方特別是軍中的鷹派受用,似乎誰也挑不出毛病來。但他「希望美方充分尊重和照顧亞太各國的重大利益與合理關切」,不提中國,只提亞太各國,其實是在偷梁換柱。誰都知道,正是亞太各國對中國咄咄逼人的崛起充滿疑慮才要求美國重返亞太地區,而中國的「重大利益和合理關切」絕不代表亞太各國的「重大利益和合理關切,」中國如何以亞太各國的代言人自居?
習近平的這段話卻在國內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網民中,激起一片叫好聲。有的說,習近平的溫和言辭包含強硬銳利的內核,這是中國式的幽默。《環球時報》則說,過去精英主導中國外交,現在中國民意可以影響外交政策,建議美國決策者考慮正在日益增長中國民族主義情緒。《華盛頓郵報》以「習近平訪美前攪動民族主義情緒「為題,對習的講話及其國內反應作了一番分析。這說明美國方面已經體會到習近平的一手軟一手硬、外軟內硬的功夫了。
總之,習的「認識之旅」難有重大收穫,美中雙方也就是藉機認識認識各自對重大問題的立場。只要中國不放棄國家資本主義,WTO規則就不會得到認真尊重和執行。而美中兩國的太平洋之爭端,美國絕不會自行撤退。當習訪美結束時,美方將會發現,習近平比胡錦濤難對付,軟的可能更軟,硬的可能更硬。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