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在運行時由於內部氣體爆炸,或由於和流星體碰撞,而逐漸瓦解。瓦解過程中拋出的塵粒逐漸脫離彗星,形成了流星群。例如比拉彗星,根據計算,它在1872年很接近地球,最適合於觀測。可是雖經過天文學者用心探尋,都沒有發現。在那一年11月 27日夜裡,當地球穿過比拉彗星的軌道時,在歐洲和北美的很多地方,都看到了一陣壯觀的流星雨。這說明比拉彗星已經瓦解了,這一流星群就是由比拉彗星所形成的。
彗星拋出的塵埃顆粒為流星雨的形成提供了原料(網路圖片)
同一個流星雨,差不多總是在一年的相同日期內出現,這又是什麼道理?這是因為流星群的塵粒沿著橢圓軌道分布,有一定的公轉週期。地球的軌道如果和某一流星群的軌道相交,那麼地球至少每年在相同的日期穿過這一流星群一次,產生了同一個流星雨。例如,每年8月11日到12日,在英仙座方向出現的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地球上任何地點的觀測者每小時都能看到40到50顆流星。這證明英仙座流星群的塵粒是均勻分布在整個軌道上的,因為地球每年穿過流星群時遇到的塵粒數差不多。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