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推敲」之典故原來是虛構出來的(圖)

 2012-04-07 14: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據說,唐代詩人賈島在京城長安騎著毛驢作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做推、敲的樣子,無意中衝撞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賈島被帶去見韓愈,向韓愈說明原委。韓愈沒有怪罪他,還為他出主意說,用「敲」字好。從此,韓、賈二人結下了友誼。這就是「推敲」故事的由來。這個故事流傳甚廣,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過去,筆者對它的真實性一直深信不疑。最近,讀了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曹道衡先生的《中古文學史論文集》才知道,原來這則故事純屬虛構,並無事實依據。

曹先生在書中指出:「在近年來的文學刊物和研究、註釋工作中還有一種現象也很值得注意,那就是有些作者為了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來說明某些創作問題,有時往往忽視這些典故的原意或歷史事實。例如:有許多短文大談韓愈和賈島商討‘僧敲月下門’中‘推’字和‘敲’字的優劣問題。作為論詩,這樣做也未始不可。然而這故事本身並非事實,卻幾乎無人提到。考此事見於宋代計有功編撰《唐詩紀事》一類記載軼事之書,據雲當時韓愈正任京兆尹之職,而韓、賈的友誼也是從此事開始的。但考之史實,則韓愈任京兆尹是在他死前不久,而他與賈島的交往卻要早得多。遠在韓愈被貶潮州刺史時,賈島就有詩贈他。原作俱在,可見此事不過是一種傳說。」(據《中古文學史論文集》495頁,中華書局2002年版)曹先生以上所論,確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推敲」故事最經不起推敲的地方有兩處:一是說此事發生在韓愈任京兆尹期間,二是說韓、賈交往從此事開始。

據史籍記載:韓愈,生於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卒於唐穆宗長慶四年(824)。他任京兆尹是在長慶三年(823)。(據霍松林《唐詩精品》,時代出版社2002年版)其實,早在十二年前的唐憲宗元和六年(811),韓愈與賈島就在洛陽結識了。韓愈對貧病交迫中的賈島頻頻寄衣、送糧,予以多方關照。賈島原是個僧人,號無本法師。他是在結識韓愈後,經韓愈規勸才還俗應舉的。元和十四年(819),韓愈上表諫迎佛骨,得罪了憲宗皇帝,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抵潮州後致信賈島,賈島作《寄韓潮州愈》詩給韓愈,以抒懷念之情。全詩是這樣的: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
峰懸驛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捲盡,月明初上浪西樓。

當弄清上述史實之後,我們自然就會明白,「推敲」故事只是傳說而已,其細節是經不起推敲的。儘管如此,「推敲」故事對歷代讀者的教育、啟迪意義卻是不容低估的。正如另一位學者陳祖美先生所說,在「推敲」故事的多種記載中,「其細節雖有所舛誤不實,但對這一故事本身及其原始出處——《題李凝幽居》一詩之頷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之‘敲’字的錘煉,無不被人們津津樂道,傳為美談,其遂成為一段文化底蘊十分豐富的佳話。誠然,‘推敲’二字,原本只是指斟酌字句、刻意追求精確,但有詩人和論者早已把握住了其中的微言大義,將其引申為對問題的斟酌研究、反覆思考、求真務實、力戒虛浮等等。這一切對於當今之浮躁世風,不失為一種贖補之良方。」

来源:《中華讀書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