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辛灝年;《還原一九五七》序(圖)

 2012-05-22 03:3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配圖(網路圖片)

魏紫丹教授是一個「右派」,而我是一個「右派之子」。

我們曾經「同是天涯淪落人」,今日又「同為海外流亡者」。雖同屬「自我流放」,蓋因我們都是「不要共產黨的人」,而不是「共產黨不要的人」,所以,我們「同氣相求」,自然是「相逢何必曾相識」。當然,「要共產黨的人」和「不要共產黨的人」;或者是「共產黨雖不要你,而你卻要共產黨」,這裡面的區別和講究就大了。因為它決定了我們在海外的感情趨向,基本立場,行為方式。這對於在海外為人與交往,固然是一種界限;而對於一對志在「還原歷史」者,其中的關係便尤其要緊。雖然我要辨識「誰是新中國」,他要「還原一九五七」,但我們注定是要「順途同歸」的。

不過,促使著我們相識的,連接著我們的志向的,加深了我們友情的,還是海外的一家完全獨立的民間歷史文化季刊——黃花崗雜誌。我是這個雜誌的編輯義工,魏老則是這個雜誌的主要作者。我從來稿中,發現了一個情致超然、文筆生動、思想深邃的「老右派」,他則在與我聯繫稿件的交往中,發現了我這個壓根兒就「不承認共產中國是新中國」的右派兒子。我們欣然相識,不僅在對一九五七那個「悲慘世界」的回首中,有著共同的語言;而且在對中國現代歷史的辨識上,一起指斥那個「顛覆了共和、復辟了專制」的馬列中國,絕不是「新中國」。於是,「還原一九五七」這個題目,就首次出現在黃花崗雜誌上,我當時為它寫下的按語便是:「右派份子魏紫丹教授的新著《還原一九五七》一書,無疑會成為一部真正還原了‘一九五七’的學術著作。其充滿著學術精神的嚴密論證,特別是他對馬列主義、共產黨和毛澤東的毫無戀情和決絕之慨,猶將他對‘一九五七’的痛心研究和艱難追述,推升到了一個更其純淨和高遠的歷史境界……」(《黃花崗雜誌》2005年第1期》……」

我與魏老終於成了忘年交。這些年來,我總是認真閱讀他的大作,幾乎每一次都伴隨著我由衷的讚賞和嘆息。他則因為對我那本歷史書的滿懷贊成,總是在想著和寫著與之相關的文章。後來,他那晚來的文學興趣,竟促使著他開始閱讀和研究起我早年的小說來了,甚至和另一位因寫文章公開批評我,卻與我成了朋友的大陸教授一起,接二連三、頗費周章地為我三十年前的小說,寫了好幾篇文學評論,可謂字字在理,句句真情。我將它們壓了很久,才負疚似地將它們發表出來。因為我一生從未請人為我寫過一篇「吹捧」的文章,在國內共產黨的那個文壇上,自己向來不屑於此,別人也根本不敢碰我。猶如當年一位時髦的評論家所言:「給他寫評論,就是給自己找麻煩。」是魏紫丹教授才為評論我的小說開了這樣一個頭。而他倆都因沉浸在對時代和生活的反思之中,又置身於自由的海外,所以寫得都相當地透徹與深沉。這對遠離故國,早已背離昔日文壇的我,雖是一種慰藉,還是給了我晚年回歸文學之後,能夠繼續「上下而求索」的信心。

我與魏老的友情,雖然「隔代」,而且「忘年」,卻是日見其深。他對我的關切,甚至是對我的偏愛,總是讓他對我時刻充滿著憂心,時時在我的心中激起重重的溫情。前一向,我因病而未與他聯繫,他因擔心我而寢不能安,信中的憂心悲切之詞,令我心酸。而我,卻因為研究、寫作、講演和編雜誌,四處奔波,太忙也太累。這些年,我一直都沒有為他做過什麼,內心裏雖然對他充滿尊敬與愛戴,卻時時感到自己對他的欠缺。所以,當他要我為他的「還原一九五七」這部巨著寫序時,我雖然覺得難負重任,但是,我與他十年的友情,我與他共同的使命,還有我與他「右派與右派之子的緣份」,都使我不能推卻、也不敢推卸。

魏老從發表志在「還原一九五七」的某些篇章算起,於今已經整整八年了。八年來,他經過不懈的努力,用「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精神,特別是懷著對歷史忠貞不二的意志,懷著對在「一九五七」年所有遇難者的痛苦深情,懷著他對我們民族的拳拳之心和深沉期望,終於就要出版他的巨著「還原一九五七」了。

對魏紫丹教授的這部巨著,我將有一篇實實在在的專論會發表出來。在這篇短序中,我只想簡略地說,這部巨著的不凡之處,就是它確實達到了那種「純淨和高遠的境界」,而此一境界的三個明顯特徵,就是——「還原的學術性、還原的真實性和還原的真理性」。

其學術性的表現,便是明晰的哲學高度。而構成這一哲學高度的,就是他為「還原一九五七」,所付以的「高屋建瓴的哲學思考」,所獨自建構的「邏輯嚴密的方法論體系」,還有他那種「貫徹始終的歷史感」。正是上述三個特徵,才體現了這部巨著的深刻的思想性,和悠遠的歷史性。而思想性才是學術性的靈魂所在,歷史性是才學術價值之真正體現。

其真實性的表現,一是「主見在胸,著眼於史」,以親身的經歷,真摯的感情,誠實的反思,來「還原一九五七」。二是以「轉益多師是汝師」的精神,兼收各家之長,批評各家之短,「分類不同右派,釐清還原分野」,找出一九五七與其歷史由來的必然聯繫,論證一九五七與其歷史惡果的必然關係,真正做到了「既能深入三界之內,又能跳出三界之外」,從而使這部著述的真實性與歷史性達到了「同一」的境界。為「還原一九五七」留下了一座思想和史實並豐的里程碑。

其真理性的卓然表現,則是集中在他對共產黨及其政治制度的徹底認識和全面批判上。這個認識和批判的原則,就是還原一九五七年「真右派們」對於民主和自由的熱情呼喊,對於崇拜馬列教條、毀我民族國家的痛苦指斥,對於一黨專政和「黨天下」的猛烈抨擊……將至今五十年來不復再現的知識份子群體性「覺醒」和「絕響」,重新予以論證和褒揚,以激勵今日的國人,能夠以「前已有古人,今當有來者」的精神,激勵和鞭策自己……

魏紫丹教授多年來矢志於「還原一九五七」,沉潛於「還原一九五七」,皓首窮經於「還原一九五七」,實非為一己之痛和一己之冤,他如赫爾岑一樣,「向後看,是為了向前進」,是為了我們民族的出路和前程。誠如他在「還原」一書中談及中國前途的慷慨陳詞,就是:「在宏觀上,革命之外無出路!」

魏紫丹教授之所以對現存的專制統治和專制秩序,有著如此的決絕之心,是因為,在中國三十餘年來的「雙重思想解放」的道路上,他一直行走在「人民自身思想解放」的大道上,縱然風雨如晦,他也絕然地不屑於另一條要「助共改良」的所謂思想解放路線;同時,還因為他將「還原一九五七」納為中國大陸民間歷史反思運動的一個環節,既要從「一九五七」出發來還原歷史,又要和人民一起,在對百年中國艱難歷史的反思中,重新認識腥風血雨的「一九五七」之所由來。這就不僅將他錘煉成了一個卓犖不群的「摘帽右派」,又將它磨礪成為一位堅如磐石的「自由鬥士」,正在「九死而不悔」地為他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的未來艱苦奮求著。

一九五七,是我們民族的一場巨大悲劇。真正地還原這場悲劇用血腥所包裹著的真實性和真理性,才可能使我們的民族擁有未來。所有在「誠意正心」地還原著一九五七者,都將功不可沒。而魏紫丹教授卻以其卓犖不群和堅如磐石的還原精神,以其還原的高度、廣度和深度,實為今人和後人留下了一位「卓越右派」的楷模,一部浸透著還原意志的巨著。誠如我在為他「還原一九五七」的文章所寫的按語所說:「魏紫丹先生……確實將中共發動的那一場’意在進一步整殺全中國知識份子,旨在全方位施行絕對思想統治」的政治運動,講清楚了。他指出,中國從此徹底地喪失了思想,中國的知識界從此成了共產黨統治思想機器的一個部分,它的罪惡源遠流長,甚至直到今天還在控制著相當一部分知識份子的靈魂,特別是那些在共產黨思想統治下既自號為「自由派」、又自稱是「精英」的知識份子們……。」(黃花崗雜誌2007年第一期)

然而,只因為魏紫丹們還在,何況「前已有古人,後更有來者」,可以相信,中國知識份子們「魂兮歸來」的日子,中華民族「魂兮歸來」的時代,畢竟已經不會太遠了。

此序為魏紫丹教授的巨著《還原一九五七》而寫,亦為祝賀魏紫丹教授的八十壽辰而作。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魏紫丹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