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小郭夫婦完全沒有做「房奴」的感覺:他們的這套房屋總價19萬新元,按照新加坡政策可以用公積金或者現金來支付10%的首付款。所以,小郭夫妻倆自掏的首付還不到兩萬新元,這對於月薪共7000元新幣的兩人來的,只是三個月的薪水而已。在新加坡,絕大多數年輕人並沒有此類煩惱,他們大可以去尋覓感興趣的工作,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喜歡的姑娘而不必擔心對方嫌棄自己沒房。
如果說近期熱播的央視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老外欣然神往,新加坡組屋卻讓中國人黯然神傷。這個和香港差不多、居民大多為華人的城市國家,其地價堪比黃金。私人公寓每平方米高達12萬新元,約合60萬元人民幣。按照如此天價,新加坡人似乎都應該淪為房奴,可實際上這個袖珍的城市國家,居民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安居。原因在於,新加坡的房市分為兩塊---商品房市場維持天價,面對公眾安居則有政府提供的「組屋」來實現。
而這,也恰恰是中國民眾黯然神傷之處。中國房市,雖然也有廉租、經適這類政府保障民生的安居政策。可保障房建設缺乏制度體系保障,匱乏財政資金來源,即使為中央納入地方政績考核,政府安居工程建設依然不能夠讓人滿意。還有就是,即使保障房建了起來,在分配環節也不透明,關鍵是保障房不安居---無論地段還是工程質量,都難以讓人安心。此類房子,予民眾最大的感覺,更像是無奈而為的權力「施舍」。
全國一片熱鬧的則是商品房。中國房價和收入比,在過去幾年持續攀升,除了少數高收入群體和炒房者,大多數買房者都淪為「房奴」。中國實施的房市宏調舉措,經過去年一年的持續加力,到現在才形成房市回落的趨勢。即使如此,中國房價依然偏高,公眾依然翹首期盼房價回跌倒和收入相稱並契合心理預期。弔詭的是,在中國經濟下滑的趨勢下,房地產老闆在豪賭宏調變「空調」;各地也蠢蠢欲動,千方百計地出臺鬆動房市宏調的「新政「,各大銀行也在悄然放鬆信貸政策。這起房市宏調欲緊還松的連串做法被美其名曰:釋放剛需。
因此,在宏觀經濟的現實走勢下,中國房市到底走向何方還有待觀察。可以預料,中國各地房價和老百姓的收入與心理預期比,還是相當得高,中國居民的安居之夢,依然處於幻滅中...對比之下,新加坡政府給予民生的組屋待遇,對中國而而言,是可望不可即的。
而裡一個數據更是讓普通中國人慨然嘆氣---在過去40多年的時間裏,新加坡政府共修建了96.8萬餘套「組屋」,目前約84%的新加坡人居住在「組屋」中,其中絕大部分人是自有產權。而大部分中國人辛辛苦苦做10-30年的房奴,月供壓力之下,獲得的商品房自由產權也不過70年,還有很多是所謂的「小產權」。
聯想到拆遷,中新兩國的差距更是人間天上。住在新加坡「組屋」裡的普通人,最喜歡政府「敲」房子,拆遷。一旦遇上拆遷,人們不僅享受到更好的安居待遇,還會領到一大批補償。中國呢,拆遷裡蘊含著多少悲劇甚至是血淚呀。
有人說,新加坡城市小,政府容易建「組屋」讓市民安居。問題是,新加坡那麼小,人口又如此密集,政府在城市用地和民生安居方面實現平衡,那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中國雖然人口眾多,但也算擁有更多的建設用地。而且,各地賣地財政前些年都若井噴一般,若政府願意,同樣能用財政為百姓構建類似新加坡那樣的「組屋」。中國的保障房建設三令五申,可做起來就變了味。
一句話,相對比商品房開發的高利潤搞政績,各城各地並非不能而是不為也。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