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農民工」的麻煩(圖)

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自發移民改變了中國的城市,改變了全球經濟。這些新移民也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任務,因為來自農村移民的下一代的期望提升,以及"二代農民工"子女的期望更是有增無減。他們在城市長大,但是城市提供給他們的工作和教育都沒有多大改善。

這很重要,因為"二代農民工"已經達到驚人的數量。從2000到2010,上海的移民數量幾乎是開始的三倍,城市裡的移民從900萬增加到2300萬。20歲到34歲的750萬上海人中幾乎有60%是移民。

許多農民工後代最終和他們的父輩從事相同的工作,住在相同的宿舍。國家統計局做的調查發現,44%的年輕移民在工廠工作,另有10%在工地工作。該調查和另一個近期的調查都表明,年輕移民對他們能分到的一杯羹很不滿意,儘管近年來工廠開出的工資有了很大提升。那些和父母在城市長大移民期待過上舒適的生活,這更難以滿足。他們的抱負受挫,許多做了他們的父輩不曾做的事:跳槽、找下一個工作、再跳槽。

"兒童權利和企業社會責任中心"是位於北京的瑞典"拯救兒童"的合作夥伴,在2011年,他們對五個省的年輕紡織工人做了一個調查。大部分人在剛開始工作的頭兩、三年裡至少換過兩次工作。幾乎一半的人為單調的工作而焦慮,為事業的前景而感到絕望。只有8.6%的人說對工作表示"心滿意足"。一名工人告訴調查者說:"我們成了機器人,我不想成為一個只跟機器打交道的機器人。"

被綁在土地上

尋找更好的工作的障礙之一是他們的父母。在中國的戶口體系中,有農村戶口的孩子一出生就是農村人,即使他們的父母已經移民到城市,也不論他們在哪裡出生。在2010年,上海有390,000六歲以下的孩子被官方劃分為"移民"。

他們注定要過著與那些父母是上海本地人的孩子不一樣的生活。移民兒童有資格上當地的小學和中學,但是不能上上海的高中。他們比父輩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和社會福利,一些移民孩子追求不同的工作,但是他們的社會地位和教育還是更有可能把他們帶到一條流水線前面,而不是一間大學教室裡。

多年來改革家都在呼籲改革戶籍制度。農村戶口的孩子想過上比他們父輩更好地生活。許多從來沒有在田間地頭勞作過,但是戶籍制度剝奪了他們向上流動的公平機會。

這不太可能很快改變。第一,中國的工廠仍然需要大量的移民,現有制度能夠確保許多人到工廠區工作。第二,中國的城市歡迎移民的到來,而沒有連貫的計畫要教育他們。2010年,上海有170,000名學生升入高中,但是還有570,000年齡在15歲到19歲的移民孩子無法進入這些學校。"上海政府首先需要給當地人提供教育資源,"上海慈善教育和培訓中心以教授年輕移民如何融入本地生活為己任,該中心的副主任徐本亮(音)說試著告訴移民們:"不要抱怨你不能改變的事情。"

最聰明的年輕移民在接受教育方面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職業學校,在那兒上學只是一筆交易。在一所上海郊區的技術與商業技術學校,一半的學生是移民,另一半是當地上海人(5年前,七個人當中只有一個是移民)。因為選擇讀職校的本地人是無法進入正規上海高中的"落選者",因此移民學生在這兒常常顯得熠熠生輝。

張小涵(音)今年16歲,五年前為了能和移民父母一起生活,她從中國中部的河南省搬到了上海。她的父親是傢俱推銷員,母親在商店工作。她學習計算機。張小涵希望獲得上海高中的文憑,那就更有機會上大學,但是她也承認,"我需要接受現實,我要適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