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兒子劉恆今年5歲,在家裡能說也能鬧,但一出家門,就完全變了個樣,不和院子裡的孩子一起玩,去幼兒園也是一個人待在一邊自己玩玩具。媽媽很著急,為什麼在家裡很活潑,到了外面就那麼內向?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決呢?
專家介紹,孩子的人際智能,隨著心理的發展表現不同:1歲以下的寶寶,正處在行為能力的萌發期,對人和物的探索慾望比較強烈。這一時期,無需大人教,就願意與人溝通,見到喜歡的人會伸出手要抱,也會衝著陌生人笑。然而,1歲過後,人際智能會出現「倒退」現象。孩子似乎變得沉默了,除了在家裡活躍些外,不願與陌生人多接觸,在新環境裡他會表現出木訥、不能適應的狀態。這種變化並不是壞事,因為孩子的倒退和羞怯恰恰表明他長大了,認知水平比以前更加成熟,自我意識的萌發讓他能區分自己與別人。
心動力教育研究中心的李廣斌老師介紹,很多家長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與社會的不斷接觸,孩子的這種「沉默」會改變,其實不然,如果家長不有意識地引導和糾正,只會使這樣的「症狀」越來越嚴重,最終影響到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導致交際能力較差。
孩子為何「雙面」
教育專家介紹,劉恆這樣的孩子,除了不願意和別人交流外,還會表現出不願上幼兒園、自我意識太強、自私、自大等等,導致孩子出現「雙面」性格,主要和家庭環境有關。
獨生子女往往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小朋友在一起玩,總是有大人照顧自己,不會與同齡人相處,同時家長的過分保護限制了孩子的活動和自由,使得各種自我服務技能不能很好發展。另外,家長過分寵愛孩子,什麼要求都滿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一些孩子不願意與別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或是很蠻橫地搶別的小夥伴的玩具或零食,都是人際交往能力過弱的表現。
改變「雙面」有方法
兒童3至6歲是性格養成的良好階段,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
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人際交往的環境。比如,多帶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比如公園、小區花園,鼓勵他和同齡人遊戲,在遊戲中鍛練孩子與朋友溝通、交流的能力。家裡來了客人,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接待。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有機會也要適當地帶他參加各種聚會,讓孩子學習與大人打交道。這樣,見的人多了、自信心也強了,孩子在人前也就顯得落落大方。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