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傑斐遜給孩子的10條忠告】1.今天能做的事絕不拖到明天;2.自己能做的事絕不麻煩別人;3.決不花未到手的錢;4.決不貪便宜購買不需要的東西;5.驕傲比飢餓和寒冷更有害;6.不要貪食;7.只有心甘情願才能把事做好;8.對於不可能發生的事不要庸人自擾;9.凡事講究方式方法;10.當你氣憤時,要數到十再說話!
《中國孩子成功法》:讓孩子學會關心
只有具備了關心他人的願望和能力,才能成為強者,成為被社會及他人需要的成功者,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一 不要剝奪孩子的兩個權力
記者在北京的一所重點小學看到兩件事。一個腿有殘疾的學生摔倒在一片污水中,其他的孩子不但不伸手相助,反而哄堂大笑。另一件事,一個盲人過街,一位小學生去領著他穿過街道,旁邊一大群孩子起鬨,嘲笑這個孩子:「噢,學雷鋒噢」。這讓記者受到很大的觸動。他的文章引出一個問題,現在的孩子只知道讓別人關心,缺乏關心別人的心理,更不善於關心別人。這也是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憂慮,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對孩子德育狀況的憂慮。
這一代孩子應該說很可愛,他們有很多優點,也有不少弱點。如果善於把這些弱點加以轉化、引導,相信他們以後是出色的一代人。
如果稍微動一下腦子,就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如果有這樣的弱點,原因在大人。因為孩子是在大人擺定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的今天在一定意義上累積了大人昨天給他們的影響。
如果說孩子缺乏道德意識,缺乏關心他人的意識,這種缺陷主要還是大人的影響造成的。
家長的第一個錯誤做法,是從小沒有尊重或者說剝奪了孩子關心自己的權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有關心自己的潛在能力,也有這個權力。只是幾代家長都在關心他,孩子從來都不知道自己關心自己和自己管理自己。孩子長期成為生活的中心,必然造成了對自己不知道關心,不會關心,不知道管理,也不會管理,就更談不上從自己出發去關心別人了。
家長的第二個錯誤的做法,是不讓孩子或者說不注意啟發孩子關心別人,剝奪了孩子關心別人的權力。家長很少不引導孩子對他人,對同學、以家人的關心,必然形成了孩子從小不注意關心周邊世界的其他人和其他事,再放大了,當然也不關心公共秩序和社會。
所謂德育,講的是整體的利益,他人的利益,整個社會的利益,整個人類的利益。道德往往是整體利益的體現。
二 忽略道德教育的三個危害
如果只說要重視孩子的道德教育,大多數家長可能還不太觸動。他們會認為比較抽象,這對我的孩子有什麼用呢?
那麼,不注意道德教育,主要有三個危害。
第一個危害是對家長的危害。
你從小不教育孩子自己關心自己,同時去關心別人,凡是被這樣寵慣的孩子,在他長大以後,對父母、對家人都很難關心和體諒。那麼,當孩子長大以後對你不理解,沒有一點體貼和關心,家長在感情上就要受到傷害,不會感到幸福。因此,即使從家長自身的利益上講,不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也是不妥當、不聰明的。
第二,如果我們的孩子將來普遍缺乏道德意識,缺乏關心周邊世界和整個社會的品質,對我們民族、對整個國家都是不利的。這個危害家長們想一想就會明白。
第三個危害也許是最能觸動家長的,不會關心的結果對孩子的未來是非常有害的。一個孩子如果不懂得關心周邊世界,沒有社會道德意識,最終會造成自己的生活、社會行為的障礙和困難。就好像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紅綠燈的交通規則,只關心自己過馬路,很可能釀出事故。僅僅從孩子個人未來的發展考慮,也要讓孩子懂得社會整體利益、整體需要,具備整體的道德意識。
三 社會適應能力與道德意識並行培育
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面臨著一個已經形成共識的問題。現代社會是很複雜的,商品經濟的發展,什麼樣的人和事都有,好的壞的、道德的和腐敗的都有。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教育孩子真善美,教育他們講道德,孩子以後能在社會中生活嗎?不要說在小孩子眼裡,就是大人眼裡社會也是很複雜的。我們的報刊雜誌每天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報導,社會上有那麼多的壞人壞事。那麼,怎麼讓孩子適應社會呢?當家長們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孩子的道德教育才能夠進行比較深刻的探討。
必須是完整的德育教育。必須把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意識的培育作為整體來進行。二者不可偏廢。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活生生的世界裡,即使是很小的年齡也會遇到壞人壞事,甚至會碰到騙子之類。你只教他善良、幫助他人,他會不會上當呢?當你教他做好事,去幫助他人,那個人是否真的需要幫助?
當我們的教育不能面對社會整體地切入時,所謂德教就可能難以進行。所以,我們應該提出這樣一個口號,對孩子進行整體教育。整體教育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適應能力,一方面是道德意識。這兩者是相關的,結合在一起才是可以的。
只是單純地、籠統地談道德教育,迴避社會現實,迴避社會適應能力,這種道德教育常常會使孩子自己也很難自圓其說。你講了很多真善美,講了很多道德規範,可是孩子在社會中發現大量與其不相符的事情怎麼辦?單純地說人應該這樣,可是世界上很多人不這樣,不僅小孩不這樣,很多大人也不這樣。
必須對孩子做出面對實際的回答。孩子必須有他面對社會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有他的安全意識。迴避這個問題,單純地講道德教育,家長是很難下決心的。
我這個孩子特善良,特單純,覺得世界上的人都那麼好,都在互相幫助,都應該關心,可實際情況遠遠不是這樣。這樣的孩子以後怎麼生活呢?這顯然是個非常尖銳的問題。所以,在培養道德意識的同時,應該同時培養孩子對社會的觀察能力和適應能力。二者結合在一起,就能產生很好的作用。
一方面,如果我們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理解與適應能力,對社會有真實的判斷,在這個基礎上結合道德教育。你要教給孩子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醜的;什麼是善的,什麼是惡的;包括善於識別周圍的人。知道什麼是應該去幫助的,什麼是應該去關心的,什麼是應該去支持的,從一開始的道德教育就結合上對社會的判斷。也就是說,道德教育應配合上我們對社會觀察的智力。這時,孩子做好事,幫助人,就能夠更加有感覺,判斷更正確。
不僅學習是一種智慧,對社會的觀察也是一種智慧,要結合在一起。
一個善於關心環境、關心他人的人,從長遠上講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一個人只知道讓別人關心自己,而不知道關心周邊的世界,以後在社會中是缺少人緣、缺少朋友、缺少理解、缺少機會的人。一個人如果善於關心環境,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公共利益,知道社會的行為準則,他就有可能在未來的人生中有更多的人緣、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溝通、更多的被理解,這反過來又提高了他的社會適應能力。
所以,在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意識兩者結合的基礎上提出目前對孩子的德育問題,才是完整的教育方針。
四 讓孩子學會關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中國舉行了「面向二十一世紀國際教育研討會」。很多中外學者、教育家提出這樣的觀點,「讓孩子學會關心」是二十一世紀的教育。
那麼,讓孩子學會關心什麼呢?
第一,讓孩子學會關心自己。
關心自己的含義是什麼?它不是相對於關心別人來說的,它是相對於不會關心自己來說的。孩子不會關心自己,就會強烈地依賴他人。為什麼呢?就是目前的獨生子女家庭中那種小皇帝式的溺愛,從小沒有啟發孩子自己關心自己,沒有啟發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剝奪了孩子關心自己的權力。
孩子把自己的全部都依托在別人的給予上。自己不會關心自己,也缺乏對別人的關心和瞭解。所謂學會關心,第一是讓孩子真正學會關心自己,學會獨立地處理自己的事情。
第二,讓孩子學會關心家人,關心父母和老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叔叔阿姨。這樣,就從關心自己擴展到關心他人,首先要關心到家人。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
第三,讓孩子學會關心同學和老師。
既然能夠關心到自己,又能夠關心到家人,就能關心同學和老師。這個關心的含義是很豐富的。瞭解別人,理解別人,幫助別人。老師病了,同學們不可以看望看望嗎?不可以慰問一下嗎?教師節到了,孩子們會不會有一個感謝的表示?這也是一種關心嘛。
第四,關心生活的環境。
在學校,學校是他的環境;到了公園,公園也是環境;到了商場,商場又是一個環境;到了大自然,大自然更是環境。要有對生活環境的關心。
第五,對社會、對人類的關心,是最高層次的關心。
有了這樣五個層次:關心自己;關心家人;關心老師、同學;關心環境;關心社會和整個人類。這種關心如果從孩子小時候起就注意培養,孩子的發展才是完整的。他才有社會適應能力,同時又有道德意識,才能在社會上發展自己的人生和實現人生價值。所以,「學會關心是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是一個很好的口號。
五 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
如何讓孩子學會關心自己,又去關心他人呢?
那麼,從現在起做的第一件事情,不管你的孩子多大,也許很小很小,首先應該讓孩子真正地學會自己關心自己。我們要把孩子習慣了的、周邊世界都關心自己的氛圍有所改變。要懂得自己能夠關心自己、自己能夠管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連自己都沒有力量、沒有心思來關心和管理好的人,根本就沒有力量去考慮別的事情,他習慣環境「餵飯」給他吃。要讓孩子產生自己能夠關心自己和管理自己的自信心,然後,讓孩子產生自己關心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積極性和興趣。
培養這種興趣並不難。孩子常常很願意自己管點什麼事情,比如收拾一下自己的抽屜,放好玩具,整理自己的圖書。他有管理自己的傾向。對於這種傾向、積極性和興趣是要隨時發現、隨時培養、隨時鼓勵的。前面不是講過嗎?培養孩子的興趣有八個字,「欣賞、誇獎、鼓勵和榜樣」。
培養孩子自己關心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也應該用這個方針。當孩子有了自己管理自己的傾向,就要欣賞,就要誇獎,就要鼓勵,而且給他製造榜樣。
那麼,家長就面臨著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從小做起?一個就是對於已經造成不良傾向的孩子如何扭轉?
首先要明白,我們絕對不能剝奪孩子關心自己的權力;也絕對不能扼殺孩子關心自己的興趣和積極性。
孩子們在幼年時經常有一種遊戲,在一起過家家。這種遊戲表明任何一個孩子都有要長大成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關心自己的傾向。對此一定要鼓勵。不管孩子對自己生活的管理看起來如何不合理,他的東西擺放得如何不整齊。對他的擺法和想法一定不要隨便潑涼水,隨便去幹預,隨便包辦代替,要培養它。
同時,在關心自己的基礎上,讓他學會關心家人。這也有一個引導問題。
做爸爸的有時候要啟發一下孩子對媽媽的關心。比如明天是媽媽的生日,你跟孩子商量一下,咱們應該對媽媽有什麼表示呀?是不是明天讓媽媽休息,咱們兩個做飯?是不是為媽媽畫一張畫,或者是做個小手工?總之,對媽媽要有點表示,讓孩子出主意,讓孩子有這種積極性。
或者明天是爸爸的生日,做媽媽的就要啟發孩子對爸爸的關心,去設想關心的方案,讓孩子做策劃人,讓他出主意,讓他參與。
家中有人不舒服了,生病了,情緒不好,工作緊張,那麼,夫妻中的一個人就要和孩子商量,怎麼去關心另一個人。今天媽媽不舒服,做爸爸的就和孩子商量一下,咱們怎麼關心媽媽。如果爸爸不舒服,做媽媽的就要和孩子商量一下,怎麼去關心爸爸。家裡有老人,爺爺奶奶過生日,他們不舒服,他們不開心,要啟發孩子對老人的關心。
這種事情其實是非常好做的,只在於你願意不願意引導孩子去做。
你從小注意使孩子關心家人,就是引導孩子學會關心他人。關心他人不僅是道德意識的培養,也是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在關心環境、關心他人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觀察世界,知道了別人的處境、別人的心理、別人的需要。
要知道,在社會生活中有一種才能,就是對他人的瞭解和理解。一個人對他人和周邊環境完全不瞭解能適應這個世界嗎?他能夠得到大家的關心和愛嗎?他會有很多人生的機會和成功嗎?
很難。
一個人在世界上生存,能夠善於瞭解人,關心人,又能夠幫助人,這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你要幫助他人,首先就要知道什麼事情是需要你幫助的。當你關心的時候,知道應該關心在什麼地方?當你幫助的時候,又要有幫助的能力。這是最重要的社會適應能力。善於關心別人的心理、別人的利益、別人的興趣,這是任何一個成功者必要的心理素質,必要的心理智慧。
我們從小教育孩子關心他人,從德育上講,是讓孩子具有完美的道德意識;從社會適應能力來講,是賦予孩子強者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行為智慧。
當你的孩子善於關心同學,善於幫助同學的時候,一定要欣賞、誇獎、鼓勵。當他做得還不太好的時候,要給他樹立榜樣。即使他有時做得不太好,要用他比較好的表現作為他自己的榜樣。用他自己的行為來教育自己、引導自己。
再推而廣之,對孩子的教育就擴展到對整個社會環境的關心了。在公共場所,在學校,在商場,他都有對環境的適應問題,同時也都有對環境的關心,對社會上各種秩序的瞭解和遵守,又有一個在遵守過程中自己行為能力的問題。這是和關心自己、關心他人同時進行的事情。就好像人們過馬路,知道過馬路的秩序,就能安全準確地通過。一方面,你沒有做妨礙環境、妨礙整體利益的事情,同時,這也是一種安全、方便、有效的生活方式。從大的角度是對人類的關心,對社會的關心,這些看來很抽象的大問題其實有很多具體的內容,就看你善於不善於引導孩子。
哪兒地震了,不是有死傷嗎?讓他知道,給他講一講地震是怎麼回事。某個地方有災情了,孩子哪怕把自己吃冰糕的錢寄過去,也要給予支持。
從小具有對社會和對人類的關心意識,這是成長為優秀者的必要品格。
六 關心的願望與能力的培養
我們的培養不是讓孩子簡單化,特幼稚,特傻;到了社會中,容易被人欺騙。不是。永遠結合著對社會、對人的理解和判斷。真和假,好和壞,善和惡,要不斷地教會他判斷。你幫助人,什麼樣的人應該幫助?你做事,什麼樣的事應該做?
這就把對孩子德育的引導和社會行為智力的培養結合起來了。
希望家長從這樣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教育問題。讓孩子善於關心和管理自己,同時又善於關心和幫助他人,是我們通常講的德和智的結合。
當我們的孩子長大了,對社會瞭解,對他人瞭解,同時又善於也願意去關心他人,關心環境,又有關心和幫助他人的能力,那麼,這個人對於社會、對於他人、對於家庭、對於父母都是了不起的人。所以,學會關心既是願望的培養,又是能力的培養。我們不僅要做有道德的人,還善於把關心、幫助別人的願望變為結果。這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時代所需要的人,家庭所需要的人,也是孩子自己將來需要的面孔。這樣的道德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把這樣的教育和孩子未來的人生發展、最根本的利益結合起來,再談社會的整體利益,談家庭的利益,談孩子未來的利益都不抽象,都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提倡關心,還要處理好關心自己和關心他人的關係。要有對自己利益的確認和清醒的認識,同時有對環境、對他人、對社會整體利益的關心和瞭解,這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品質。關心和如何關心,涉及到這兩種關心的統一性。
善於關心自己,並不是說什麼都讓家長來包辦,而是知道自己人生的基本利益在什麼地方,基本價值在什麼地方,能夠確立人生的方向和策略。迴避這個智慧就很虛偽。同時,不能只關心自己,還要關心自己和他人組成的社會,關心整個人類。不懂得關心,人類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人也是沒有前途的。當然,面對實際,任何關心他人、關心環境的行為,都有一個量力而行和盡力而為的問題。
七 以一個微笑「收穫」千百個微笑
這個世界往往是互通有無的。在經濟領域是商品的等價交換,具體到人的感情,即使沒有商品的意識穿插其中,一般的人與人之間,也是互有來往的一種對應。
有一位做生意的海外朋友對我說,這個世界上人和人之間往往是這樣一種關係,我給他一個不好的表情,比如說生氣、憤怒、輕蔑、不禮貌,對方不用動腦子,他回給我的,大概也是這樣一個表情。如果我給對方一個微笑,那麼對方也還我一個微笑。當我在這個世界上面對千百人都是微笑時,也可能千百人都給了我一個微笑,我就得到了千百個微笑。
他說,人有時之所以能做成一點事,有一點成就,就這麼一點奧秘,我給了千百人一個微笑,他們同樣用微笑回報了我,我就得到了千百個微笑。
這說明人在社會中生活,真正學會關心環境、關心他人,反過來也是對自己的最好關心。所以,我們關心自己也好,關心他人也好,關心自己以外的整個世界,這既是一種角度,一種眼界,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對於家長,對於孩子都是應該注意培養的。
完全不知道關心別人,習慣於人人都關心自己,這樣的人在社會中是寸步難行的。他當然會碰壁,會摔跤,會有所改變,但會付出比較大的代價,其過程也會比較痛苦。不妨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使他具備這樣的意識。
如果我們的年輕人成熟了,踏入社會了,他的學習很好,專業很好;同時,他在生活中除了能夠關心自己、管理自己以外,又善於關心別人。這個善於關心既有願望的一面,又有能力的一面,他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這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就沒有什麼困難。
如果一個人既不會關心自己,也不會關心他人,既沒有願望也沒有能力,那就很脆弱了。
只有具備了關心他人的願望和能力,才能在社會中成為強者,成為被社會及他人需要的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