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大家、瑞士人烏利•希克(Uli Sigg)因為不久前的一次「善舉」,反而在中國惹出了爭議。
他在6月宣布,將把自己收藏的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贈予香港西九龍文化區正在建設中的視覺文化博物館M+。
一語驚四座。70年代就到中國經商、90年代曾任瑞士駐華大使的希克先生涉獵中國當代藝術20年之久,被廣泛認為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品類最完整、創作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組中國當代藝術私藏。他曾多次表示,會讓這些藝術品回歸中國,但始終不曾透露將以何種形式。這次捐贈,終於解開懸念。這1400多件藝術品,出自350位藝術家之手,包括張曉剛、艾未未、岳敏君、方力鈞、谷文達、黃永砯等現已公認的當代藝術大家,估價達到1.63億美元。
從捐贈規模和價值上說,這是世界上向單家博物館所做的最大個人捐贈之一。然而與掌聲和喝采聲幾乎相伴而至的,是各種疑問。他為何選擇了香港?而且是一家要到2017年才會建成開放的博物館?為何是現在?為何在捐贈的同時,他還以2200萬美元向M+出售了47件作品?繼而,伴隨著對中國當代藝術「泡沫破裂」的擔憂,疑問開始升級:希克是否在乘機「拋售」?還有媒體則直接質疑這批藏品的價值,暗示希克是在借捐贈抬高出售部分的價格,甚至引述一些評論界人士稱贈品中「大部分是垃圾」。
7月底的一天,北京凱賓斯基飯店,身穿粉色襯衫、略顯疲憊的希克先生接連接受了幾家中國媒體專訪。顯然,他有話要說。與FT中文網的專訪是當天的最後一個。我們的問答主要圍繞中國大陸如何最終與這筆收藏失之交臂,以及他對捐贈引發爭議的感受。希克先生始終話語輕柔,即便在談到他認為不公的質疑聲音時,都顯得克制有禮。與捐贈之後的質疑相比,讓他更顯困惑和遺憾的是,他讓這批收藏回歸中國的心願,雖然近年來多次公開提起,但為何始終沒有收到大陸方面的任何回應。
以下是編輯後的訪談實錄。
FT中文網:您可能已經被問到這個問題很多次了,但我還是想再問一次:為什麼是香港,而不是大陸?
烏利•希克:我最初的想法是將這些藏品捐贈給北京或者上海的博物館。與北京、上海和香港的討論是同時進行的,談了兩年。
但我的很多問題,在大陸博物館方面沒能得到回答。比方說,藏品中哪些能被公開展出,哪些不能。我明白大陸會有一些限制,政治上的,言論上的。我需要有人告訴我規則是什麼,但是沒有人回答我。這很遺憾。因為中國國內還沒有類似收藏,能與我捐贈的這一批相比。
香港方面對這些藝術品表示出很濃厚的興趣。M+博物館行政總監李立偉(Lars Nittve)也說服我相信,M+將成為一家世界級博物館,我能在那裡找到很理想的條件。
FT中文網:香港對您的疑問有回答嗎?
烏利•希克:香港對什麼樣的藝術品能展出,什麼不能,有很清晰的規定。任何一個國家或社會,都會有一些規定,不可能說「不論你拿什麼來,我們都讓你展」。但是香港方面向我保證最大程度的言論自由。
在未來兩年,香港還會聽取我對於M+在設計、建造和發展方面的建議。我將是博物館董事會的成員,還會擔任M+建築設計競賽的評委,也會對博物館未來的收藏策略提出意見。香港對我說,「我們想要的不僅僅是你的藏品,我們更想要你這個收藏家」。
另外,作為我捐贈的一個前提,M+必須同意和大陸文化機構建立特殊的合作關係。如果大陸有機構希望展出或研究這些藝術品,香港方面必須合作。
FT中文網:您曾經對媒體說,一些中國藝術家近年的遭遇,比如艾未未,也影響了您的決定?
烏利•希克:是的。這些事情都會影響我對中國國內氣候的判斷。
FT中文網:在兩年的討論中,中國官方,不論哪一層級的,都沒有找過您,爭取您的捐贈或向您表示感謝嗎?
烏利•希克:我曾經和中國官方有過接觸,他們讓我把捐贈的想法用書面的方式交給他們。但我至今沒有收到任何回覆。沒有回信、沒有郵件,沒有電話。我想他們甚至可能沒有得到授權來做這樣的決定。
我對外界宣布我想做這樣一個捐贈,這是一批價值上億的收藏。如果這是在紐約,很多人會排著隊上門找我。但在中國,我甚至連一個電話也沒收到。這批藏品本來能把他們放到世界藝術版圖上,因為目前在中國還沒有類似的收藏。
FT中文網:在捐贈之外,您為什麼還賣了幾十件藝術品給M+? 而不是完全捐贈?
烏利•希克:我最初想向中國完全捐贈這批藏品。我曾多次在採訪中提到這個意願,可是中國方面完全沒有回應,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但我在中國之外收到很多了回應:哦,你想捐贈?捐給我們吧!這樣才有了與香港方面的討論。討論中,香港提議支付一定費用。這也是現在做巨額捐贈時一種比較常見的做法。就是受捐機構支付一定費用,以顯示他們對藏品的承諾。如果完全免費捐贈,藏品價值可能受到質疑。如果那樣,你可以想像,我面對的質疑聲可能會更多。博物館付出一筆錢,更能顯示他們是很當真的。
M+也需要找到第三方機構對藏品做評估,尤其是出售的部分,否則香港納稅人可能會有疑問。他們找了蘇富比(Sotherby’s),對捐贈和出售兩個部分分別做了估價。
FT中文網:您的捐贈在得到很多人的讚賞之外,也引發了一些爭論和質疑,針對您捐贈的動機、選擇的博物館、藏品的價值等等。您的感受如何?
烏利•希克:比較複雜吧。不過當代藝術本身就是為了製造辯論而存在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害怕爭議。但是辯論必須有根據,並且專業,尤其對於新聞媒體來說。有人真正瞭解我的收藏嗎?真的跟蹤了我這麼多年做的事情嗎?可是忽然之間好像人人都很瞭解我做的事情,都成了我這批收藏的專家。
有人質疑我捐贈的藏品的價值。我想首先我要解釋一下我的收藏原則。我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只收藏「大師級作品」,只想要一串耀眼的珍珠。我認為,一個博物館式的收藏,應該是「網狀」的收藏。我們的確需要大師級作品,但這些作品,應該由那些可能被人們認為不那麼優秀的作品連接起來。這樣織成的一張網,才能呈現全貌。這是我的原則。現在很多人對我的藏品發表意見,但他們沒有可能瞭解我所有收藏的全貌,因為我的收藏並沒有全部拿出來公開展示過。我的藏品也許是最好的,也許不是,但沒有人能做這個結論。
我捐贈之後,當然也有很多人感謝我,祝賀我,說這是件多麼好的事情。否定的聲音不多,但它們很響亮。如果你到谷歌上去看看,你會看見那些負面的評論,而它們可能會在未來多年跟隨我。
FT中文網:您在捐贈之前,預料到會引發這麼多爭議嗎?
烏利•希克:應該說有所預料。因為「捐贈」這個概念,在現在的中國幾乎還不存在。這裡的人覺得,如果你喜歡一個東西,你肯定不會捐掉它,如果你捐了,就表示你不喜歡它。
我曾經在中國待過很多年,應該不算天真。中國人從來不相信,一件事情就是他們所看到的那樣簡單,他們總在尋找幕後的秘密。我的捐贈就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我一直以來都在說,會讓這些藏品回到中國,然後我這麼做了。但很多人不相信,總覺得有支黑手,就算我不是黑手,我背後也肯定有一支黑手。我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卻被視作一件最不尋常的事情。
FT中文網:您為什麼選擇現在這個時刻捐贈?
烏利•希克:因為香港、北京和上海都在大規模興建博物館,所以現在是做決定的時刻。比如,香港的M+需要選擇一個專注方向,是當代的,是西方的,還是其他的,在什麼領域它能脫穎而出。現在是可以用我這批收藏影響他們決策的時候。
同時,也是因為我年齡的關係。這批收藏品規模龐大,我必須仔細為它們找到一個可以安頓的歸宿。
FT中文網:人們對您收藏的去處尤為敏感,可能也是因為,在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當代藝術明顯降溫了。一年以前,另兩位中國藝術收藏大家,比利時的尤倫斯夫婦,開始在一些拍賣中出售他們的收藏。這讓很多中國人很緊張,是否泡沫要破了。您的捐贈,和這些擔憂是否有關?
烏利•希克:完全沒有關係。我一直以來都說,要把這些收藏歸還中國。對我個人而言,藝術品價格低了反而是好事,因為我能買進更多。但這和錢沒關係,錢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
FT中文網:香港並不以它的藝術土壤出名。即便擁有了您的這批收藏,它距離一個區域性的藝術中心還有很大距離。香港要成為這樣一個中心,您認為它具備了哪些優勢?還有哪些缺失?
烏利•希克:過去幾年裡,香港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活躍的視覺藝術家圈子,但這個圈子和外界接觸不多。像M+這樣的文化機構可以為他們開啟通往國際的大門,讓他們接觸到國際市場。
現在的香港,更多是一個購物所在。我想人們會自然希望這裡出現更多的文化機構。現在每年有幾千萬大陸遊客訪問香港,他們也會問:除了商場,我還能去哪。我相信其中一些人,肯定會走進博物館。而目前全中國、甚至全球還沒有哪家藝術館是以中國當代藝術定位的。所以如果你關注中國、關注中國藝術,那肯定會想要走進M+看一看。
FT中文網:您將如何處理您仍然持有的中國當代藝術品?
烏利•希克:我把我藏品中最好的作品挑了出來,贈給M+,希望能用這些藏品記錄中國從70年代至今的一段當代藝術史。當然,這個記錄可能不完整,當中會有間斷,但我儘可能地讓這個「故事」完整。我自己保留下來的,是一些內容上重複的作品、一些藝術家的贈品、以及與我有私人感情的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捐和售一起,我總共給了M+約1500件藏品。另外有200件,由我在瑞士的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基金會持有。剩下來,我還有大約400件左右。我有一棟房子,它不能是空蕩蕩的吧。但我絕不會把這些藝術品賣掉。我總是被問到這個問題。
FT中文網:您未來還會繼續收藏中國藝術品嗎?
烏利•希克:當然。
FT中文網:還會遵循同樣的收藏策略嗎?
烏利•希克:可能會有些不同了。我不會再這樣大範圍地、百科全書式地收藏了。我想繼續跟蹤我認為優秀的一些藝術家、年輕的藝術家、新鮮的創意,更多是根據我自己的個人興趣來收藏了。
FT中文網:您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烏利•希克:我認為沒有結束。這總是有週期性的。有時候勢頭很強勁,就像中國當代藝術在90年代,那些「政治波普」藝術、「玩世現實」藝術,或者不論你怎麼叫它,在世界上獲得很多關注。然後,你知道,那一波的勢頭有所減退。但是,中國是這麼大一個國家,有這麼多藝術家,這麼多社會問題、這麼多緊張的情緒,這都是產生好的藝術的土壤。
FT中文網:但中國是否已經變得過於物質、過於資本主義了?
烏利•希克:那西方社會怎麼辦呢?西方一直是資本主義,藝術市場也始終受到資本的影響,但西方還在產生好的藝術。物質和藝術並不排斥,只不過意味著一種新的環境。如果說曾經有一代藝術家是從政府對社會的壓制和緊張環境中獲取藝術靈感,而突然之間,環境變了,壓制消失了,有些藝術家可能無法適應這個變化,但總會有一群新的藝術家,會在新的環境中成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