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在古代叫箸或莇。
清朝趙翼曾引用明朝陸容的《菽園雜記》說:「起於吳中。凡舟行諱住諱翻,故呼箸為快子」(住和箸同音)。人類使用筷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禮記•曲禮上》就有「飯黍母以箸」和「羹之有菜者用梜」的記載。由考古學提供的證據而言,筷子的出現晚於匙羹,同樣原因,由於人們想做某種工具以方便取得燙熱的熟食,所以筷子的發明跟原始農業和陶器的運用和發展有著直接關係。
筷子是何人發明,何時誕生,歷代雖有很多傳說,但實在難以考究。中國人從古至今都視筷子為自然沿襲下來的家常用品,對其的由來和發展只有少量的記載,或是有關的書籍早已失傳。
在經濟和文化處於世界高峰的隋唐時期,人們流行將飯菜擺在桌子,坐在椅凳上來享用,一般都用筷子夾菜,用羹子杓飯。當時民間用銀製筷子很普遍,宮廷多用金製的。
筷子從古代就流傳至鄰近國家,當今已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多個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筷子多為竹製,亦有金屬、象牙與塑料等材質。
筷子文化
筷子謎:《魏書》中有一則筷子的謎語:「眠則俱眠,起則俱起,貪如豺狼,贓不入己。」
筷子聯:「玲瓏自竹製來,古今飲譽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揚名世界欽」。
筷子德:筷子外形直而不彎,被古人寓以種種美滿。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雙金筷子賜給宰相宋懷,表彰他的耿直,以筷象徵人格。
筷子卜:用筷子籌劃謀事,問卜吉凶在古代不勝枚舉。如漢代名將張良曾「借箸」為劉邦籌劃消滅項羽的戰略;韓凝禮用筷子預卜唐玄宗平叛。
筷子習俗:
燒亡靈時供酒飯,筷子要豎在飯碗頭上,以示恭敬,因為「筷」與「快」同音;與此同時,在平常吃飯時,長輩都會禁止小朋友把筷子插在飯碗或菜上,以免引起不好的聯想。
蘇北農村鬧新房時,將整紅筷子穿進窗戶,還要唱幾曲「穿筷歌」,以示慶賀和祝願。
筷子與智力
用筷子與智力發展有正面關係,尤其是對二至四歲的兒童更為重要,它能誘發手的複雜而精細的動作,必須用力得當和協調,才能夾起食物送進口中。科學家研究表明,正確使用筷子夾取食物,牽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 30多個大小關節和50多條肌肉的運動。科學研究證實,人的大腦皮質和手指相關連的神經所佔面積最廣泛,大拇指運動區相當於大腿運動區的10倍,可見手和大腦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