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毛澤東1976年去世以來,每當中國領導層進行換屆,必然發生政府支出大幅攀升。
儘管中國當前的增長放緩引起了不少擔憂,但有跡象表明,當下月新一屆中央和地方官員接掌權力時,這種由政治因素推動的投資狂潮將會重現。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表示:「在中國,經濟與政府換屆之間的聯繫極其緊密,其緊密程度甚至可能超過西方國家。」
中國省市級政府已推出規模總計逾10萬億元人民幣(合1.6萬億美元)的支出計畫。中央規劃部門——國家發改委也批准了價值約1萬億元人民幣的城市軌道、公路和水路建設項目。
持懷疑態度的人士指出,這些項目所需的資金很難籌到,而且中國經濟也不需要像過去那麼高的投資增長。
不過,即便上述投資目標實現不了,各方爭相公布投資計畫的事實也仍能突顯出,在中國經濟中起作用的是深層次的政治因素。中國頂級投行中國國際金融公司(CICC)首席策略師黃海洲表示:「中央政府彷彿在舉行一場由地方政府參加錦標賽,比的是各地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哪位地方官員能實現最快的GDP增長,哪位日後就能獲得晉升。所以,他們有著非常明顯的投資動機。」
由於今年中國GDP增長率正滑向7.5%——將是2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官員們拉升增長的動機很強烈。
近來各地公布的投資項目被描述為提振經濟的「刺激」措施。其中,貴州省打算投資3萬億元人民幣刺激旅遊業;重慶市則計畫投資1.5萬億元人民幣,振興電信等七大戰略產業。
但為上述投資項目貼上刺激經濟的標籤,並沒有道出其中的真義。促使投資計畫出臺的最重要因素,並不是當前的經濟困境,而是宏觀政治環境。
中國每十年調整一次最高領導層,每五年調整一次其他高級官員和地方領導人,具體調整時間基本都在中共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時。這一政治週期對經濟的影響顯而易見——幾乎每次召開全國黨代會之時都出現了投資狂潮:比如1977年、1982年、1987年、1992年、2002年和2007年的全國黨代會後。
外界關注的焦點在於誰將成為下屆中國最高領導人,人們預計,習近平將接替胡錦濤出任國家主席。不過,地方官員換屆對投資產生的影響,不亞於最高領導層換屆。
蔡洪濱表示:「當新一屆地方官員上任時,他們會對自己的任期做出詳細規劃,希望能取得重大成就。而重大成就幾乎總是表現為大型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因為完成這些項目需要時間,所以越早開工建設,就越有可能在任期內竣工、讓大家看到自己的成績。」
領導層換屆週期還有助於解釋中國經濟放緩的原因。正如觀察人士所稱,官員們此時似乎已不再關注增長問題,他們的心思都放在政治上。
斯德哥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經濟學家Li Yinan在近期發表的一篇工作論文中表示,黨代會之前的投資減速與黨代會之後的投資激增都很常見。大舉支出導致經濟陷入通脹,迫使中央政府在幾年時間裏收緊政策,以平抑通脹形勢。
他表示,「多數情況下,緊縮政策在黨代會召開當年或之後就會停下來。正是因為政府停止了干預,投資水平才會在隨後上升。」
通脹現已基本得到控制,這為今明兩年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和擴大財政支出奠定了基礎。不過,研究機構「龍洲經訊」(Dragonomics)的董事總經理葛藝豪(Arthur Kroeber)表示,如今政治週期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比過去要弱。由於中國投資佔GDP比例已接近50%——對大型經濟體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比例——中國領導人清楚,他們必須對投資加以抑制,否則就有可能引發危機。
「我確實認為這次會有所不同,因為中國靠資本密集型基建項目來拉動增長的模式,已非常接近極限,」葛藝豪表示,「(地方官員)仍有投資衝動,但中央政府有很強、很強的動機壓制住這股衝動。’
Li Yinan對此則沒那麼肯定。「地方官員已開始公布雄心勃勃的投資計畫,因此我認為,這樣的‘故事’明年將會重演,」他表示,「如果體制不改變,這一循環就將不斷重複下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